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宏观经济的乏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的减速,使得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速持续放缓,竞争形势日趋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车企或主动或被动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加快自身“走出去”步伐。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国内车市表现差强人意的同时,海外市场同样面临出口下滑的局面。中汽协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汽车行业出口量为7.35万辆,环比下降5.9%,同比下降18%。这其中,商用车出口2.98万辆,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4.2%。前十个月,国内汽车累计出口73.64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8.7%,商用车出口30.09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4.1%。
被寄予厚望的海外市场也开始出现下滑,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出口来弥补国内销量不足的车企来说,无疑是双重的挑战和压力。但是,短暂的市场调整仍然掩盖不了海外市场的新机遇。
众所周知,在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推进亚太经济区域一体化。可以预见到,未来亚太区域将会进一步通过沟通来促进贸易的便利化。这意味着,世界经济融合速度的加快已经近在眼前。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对于中国的车企尤其是商用车企来说,以更加全球化的视野研发产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已经是大势使然。
一面是短期出口量的下滑,一面则是新的市场机遇不期而至,在如此喜忧参半的背景下,对于车企来说未来究竟会跻身哪个阵营,自然也考验着他们“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调整海外战略,转变“走出去”的方式显然已经迫在眉睫。而在这一方面,江淮汽车显然已经先行一步,走在前列。而它所进行的一些尝试,或许能给其他那些希望在出口市场有所斩获的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在采访中,张鹏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海外战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正是因为从这一理念出发,江淮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短期利益上,而是将一个个“点”朝着“根据地”的方向去打造,进而由点及面不断扩张自己的海外版图。
在江淮汽车,海外市场被划分成了几个层次:一些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被定位为重点市场。在那里,江淮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的领先优势;那些市场规模足够大,但是也有一些本土化汽车工业的国家,则属于战略市场。在那里,江淮着力于进行本地化,通过建立营销中心和制造基地来储备资源;另一种新兴市场,则是与中国有一些特殊外交关系,国内企业能够占据一定政治资源的优势市场,比如伊朗、老挝、缅甸等国,在这些地方江淮要做的就是积极配置资源,及时响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这种层次分明的精准定位,使江淮在开辟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做到有的放矢。此外,不仅仅追求“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上去”也是江淮在海外制胜的关键。所谓“走上去”,就是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质产品,获得当地市场的认可,进而进入他们的主流市场;而“走进去”则是要到海外投资设厂,融入当地市场,通过产品本地化、人员本地化、合作方式本地化,与当地开展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将更多市场机会牢牢抓在手中。
再者,在推进海外战略的过程中,敏锐地抓住国家战略支撑作用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对于车企来说也尤为重要。在张鹏看来,国家战略上的一些调整,能给企业和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这一点,在委内瑞拉和伊朗两个国家表现的尤其具有代表性。由于这两个国家均属于能源和资源大国,而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又离不开资源和能源。共同的价值观再加上互有所需,这使得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和汽车产品,得以在当地受到了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欢迎,中国的企业甚至可以在当地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江淮凭借前期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适时地抓住了这种优势,并且成功将其转化为了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这两个国家屡获大单,也为“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大脑”这句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