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承认也不行:国际冷链和邮件,一同成为新冠病毒来华载体
2022-01-20 15:26:47
1022
0
掌链 焉至

111.jpg

奥密克戎刚刚通过国际邮件进入首都,德尔塔又经由冷链传到北京。

北京1月19日新增5例新冠确诊者,全都从事冷库装卸工作。其中3人,检测出德尔塔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一、病毒喜欢低温环境,冷链具备先天条件

(一)西方不愿公开,因有难言之隐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戴维·罗伯逊等专家,在《新冠病毒的动物起源》的联合撰文中认为,新冠疫情最可能由活体感染动物传播给人类,而大规模冷链供应,在新冠病毒出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应被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向华尔街日报发送“病毒可能经由冷链传播”的草案,但未予批准发表。可以想见,承认冷链风险,将令西方本就紧张生鲜、药品供应链,进一步缩水。

(二)事实表明,冷链是疫情显现的重要一端

事实不容争辩。在中国,近年都有典型疑似案例:

2019年底武汉疫情之初,爆发地海鲜市场充斥着冷链产品。

2020年,进口冷冻包装食品,疑似引起码头工和仓储工感染。12月的一周内,鄂、浙、鲁、豫、晋、皖、辽、黑等多省份,冷冻猪肉、鸡肉、牛肉及其他冷冻食品样本检测阳性,分别源自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厄瓜多尔、俄罗斯、印度等国。

2021年,黑龙江进口俄罗斯食品外包装,深圳、大连部分冻品外包装,检测均呈阳性。

2022年伊始,浙江、江西、山东、宁夏等地,以及安徽黄山、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水果店中,来自越南的火龙果经检测,结果均有阳性。12日,进入河南鹤壁的智利车厘子,同样携带新冠病毒。

222.jpg

海外实例更多:

2020年4月份,美国115个肉禽加工业近5000名工人,不到20天内均感染新冠。2021年7月,突发的700多例新冠病例,致使新加坡最大的海鲜水产批发市场“裕廊渔港”关闭。不胜枚举。

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1℃—-10℃环境下,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60℃的环境下则可存活数年。冷链正是新冠病毒在体外存活的适宜载体。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及爱尔兰专家研究结果:冷冻食品中的新冠病毒可以存活21天。

二、防控冷链物流风险,国家管控力度升级

(一)各级市监局多点排查冷链供应链

1.监测进口冷链食品源头

没有检疫、核酸、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没有合法来源的进口冷链食品,禁止采购、生产加工、上市销售。

2.监控冷链食品上下游链路

下架停售、专区停放涉疫食品,排查来源和去向,并及时向上下游省份通报。

3.加强集中监管仓建设

目前,全国已建立超过1200个集中监管仓,31个省份已全部建成省级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将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闭环管理。

(二)海关临时性截链

自疫情发生以来,海关总署已针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冷链物流,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暂停接受相关机构产品进口申报,1至2周不等。仅以2021年12月至今为例:

越南企业14家,印度企业4家,韩国企业4家,缅甸企业1家,印度尼西亚企业1家,俄罗斯加工渔船1搜、企业1家,古巴企业1家、冷库1家。

333.png

(来源:海关总署)

(三)涉疫地方政府管控升级

1.北京:1月19日,冷链相关疫情的出现,北京市委迅速响应。提出工作要点:

①社区排查,第一时间筛查潜在病例,阻断隐秘传播;②严防进京邮件快件疫情输入;③对涉冬奥服务保障人员和志愿者加强防疫管理。

2.深圳:对仓储冷库作业区,加强管理力度:

①仓储冷库严格落实防疫政策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②加强全链条管控;③涉外冷链公司加强“人物同防”。

三、冷链防疫关键环节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海鲜、水果和蔬菜等生鲜货物通关时间被压缩至6小时以内。物流效率随之提高。毫无疑问,到达消费市场的新冠病毒存活率,也将提升。

物流仓储的防控与消杀,显得尤为重要。东南亚热带水果、南美的优质海产、中北亚地区的冷鲜肉类,都是中国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的热销产品。

444.png

对于我们冷链下游商家与消费者而言,为自己、家人和社区、城市的安全健康,掌链建议,在不同环节,应采取科学应对方式:

1.冷链生鲜领域,供应链前端出现征兆,如果得到及时控制,可以有效阻止疫情传播。

建议:经营商家不要采购、消费者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尤其是肉禽、海鲜以及水果。

2. 商超实体、网络店铺等一级供应商,因直接面对消费群体,一旦检测出现新冠阳性,将给政府、社区、企业带来潜在风险,甚至引发市民恐慌。

建议:①相关单位严防死守,果断溯源,并切断有关链路;②购买者即时停止食用,主动上报;③涉疫门市禁售暂存,待有关部门统一处理。

(作者:焉至)

底图.jpg

点赞
收藏
焉至
共发表19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