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力量“链”动未来!5.4万亿GDP背后,福建“链长制”如何锻造产业新引擎?|链长制观察
1天前
565
0
掌链 雪晴

据海关数据,今年前8个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1.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7734.7亿元,进口4772.3亿元。一般贸易占比七成,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保持增长。

面对“大而不强”的产业困局,福建选择以链长制为突破口,向新逐绿,强筋健骨,开启了一场深刻的产业生态变革。“‘十四五’以来,福建制造业家底更厚实,‘筋骨’更强健,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福建去年GDP突破5.7万亿元,同比增长5.5%,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链持续领跑;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 1.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3万亿元,同比增长6.3%,消费市场韧性凸显。

2025年,福建提出更高目标——预计年GDP超过6万亿,接连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尤其是,数字经济占比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总产值向 2万亿元迈进。

《链长制观察》特别分析:在这组“硬核”数据背后,链长制如同一条“金线”,串起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资金链,精准赋能宁德时代新能源、福耀玻璃新材料、厦门天马显示、泉州纺织服装、漳州古雷石化等全球性产业集群,推动福建在“一带一路”与两岸融合发展中抢占先机,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掌链》第16期《链长制观察》揭秘:链长制不仅是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更是民营经济“拼”出来、海洋资源“用”出来、数字经济“闯”出来的福建路径。未来,链长制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福建产业破茧重生的必答题。

一、福建链长制:破解产业困局的战略选择

(一)产业现实:传统依赖与新兴短板

福建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内部结构性矛盾。虽然传统产业如纺织鞋服、建材、食品等贡献了相当比例的产值,但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有待提高。全省列入统计的444种工业产品中,仅有254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表明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面临增长瓶颈。

新兴产业尽管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8.1个百分点,这说明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但由于基数较小,尚未能完全主导福建产业格局。

福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也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虽然福建率先实现了新型显示主流技术路线全覆盖,但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外部。

(二)领导挂帅:顶层设计下的强力推进

福建链长制采用了“省领导挂帅、厅局联动、园区攻坚”的三级作战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和部署产业链发展工作,现场协调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问题。

在2025年5月的福州市经济工作推进会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市长吴贤德要求纵深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育生态,培育壮大16条重点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县域经济是福建链长制实施的重要抓手。2025年7月,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等工作现场会在三明市沙县区召开,省政府党组成员康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采取企业观摩、专家讲座、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一以贯之推进全省上下以县域重点产业链为抓手。

(三)路径选择:链长制的战略价值

福建实施链长制的核心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关键突破上:

一是打破“散弱小”困局。福建通过产业链协同,将分散的企业拧成“产业集团军”。全省83个县域确定了164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大集群引领、小集群支撑”的良好态势。

二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福建设立产业创新基金,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全省培育33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54家省级数字化标杆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占比达71.8%,居全国第二。

三是抢占新赛道。福建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表明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矩阵:福建链长制的行动路径与政策导向

(一) 大手笔投入,筑牢资金保障

福建为深入推进链长制,构建了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省级层面设立了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产业链。例如,为支持“数字福建”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对列入省级重点产业链“揭榜挂帅”的技术攻关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曾获省级及市级综合奖励与研发补助超5亿元,极大地加速了其技术迭代和全球布局。

(二) 因链制宜,破解发展瓶颈

福建注重精准施策,为每条产业链量身定制发展路线图和支持政策。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依托宁德时代、厦钨新能源等全球龙头企业,出台《福建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对新建的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对本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每推出一个新车型目录给予100万元奖励;对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率高的地区予以专项奖补,全力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针对“缺芯少屏”等痛点,出台《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流片费用最高补助50%,对首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成功吸引诸如京东方、士兰微、联芯集成电路等一批百亿级龙头项目落户福州、厦门、泉州,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 跨域联动,奏响协作强音

福建着力打破区域分割,构建“两极两带多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沿海与山区联动发展。

强化 “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以福州为中心)和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以厦门、漳州、泉州为中心)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例如,福州京东方带来的面板产能,为厦门、漳州的智能手机、电视整机企业提供了上游保障;泉州安踏、恒安等消费品龙头企业的总部设计与品牌运营,带动了宁德、三明等地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发展。

在闽西革命老区(如龙岩),依托金铜矿资源优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出了全球领先的金铜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与厦门的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功能形成高效互补。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多次协同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上下游协同、集群化发展。要求两大协同发展区不仅要内部深化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统筹,更要对外整体打造“投资福建”品牌,以一个统一、高效、有竞争力的整体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三、成果斐然:三大重点产业链的“链长制”蜕变

(一)电子信息产业链:从“制造”到“智造”的数字突围

在链长制的系统推动下,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宁德时代凭借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市场占有率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为特斯拉、宝马等国际品牌提供高性能电池解决方案;厦门天马微电子建成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生产线,打破国外企业在高端显示领域的垄断。

2024年,福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25%,厦门、福州双双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宁德时代海外营收超800亿元,产品覆盖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福建智造走向世界的标杆。这场转型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奠定了福建在全球电子信息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二)石油化工产业链:“湄洲湾速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湄洲湾畔,一场链长制引领的绿色石化革命正全面展开。福建联合石化依托“链长+链主”机制,建成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丙烯酸及酯装置,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95%;中景石化聚丙烯产能跃居全球第一,成功突破高性能聚丙烯薄膜原料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湄洲湾石化基地汇聚超10家百亿级企业、20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实现“油头-化尾-纺纤”全链条闭环的石化园区。从东南亚高端塑料市场到欧洲新能源材料领域,“福建制造”的化工产品正持续扩大全球影响力。

(三)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链:数字赋能铸就“全球时尚中心”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福建率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升级。安踏集团建成亚洲首个体育用品行业智能工厂,实现从裁剪到成品全程无人化操作;恒申控股突破己内酰胺全产业链技术,成为全球最大己内酰胺生产基地,并成功收购荷兰帝斯曼全球氨纶业务。

2024年,福建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20%,晋江鞋服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踏全球零售网络超13000家,产品畅销5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链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将超90%,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时尚产业中心。

通过链长制的精准实施,福建不仅巩固了传统产业优势,更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实现突破,三大产业链全年总产值突破3.2万亿元,成为推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强劲引擎。

掌链专栏:《链长制观察》

《链长制观察》是掌链总结各省/市/州及县/区等负责人,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探索,为读者了解“链长制”,为行业推进“链长制”提供参考。

编辑:雪晴


点赞
收藏
雪晴
共发表126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