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提升1%芯片自给率,就有10万美国人失业!”美国时任商务部长雷蒙多2025年初的发言震惊世界。
这并非孤例——美国前总统拜登在国情咨文中宣称 “美国必须主导未来产业,绝不让中国吃掉我们的午餐”,赤裸裸地揭示了对华科技战的终极目标。
2025年3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深夜更新实体清单,第37次将28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管制范围。深圳某GPU企业创始人手机弹出警报时,正在调试国产7纳米光刻机原型:“EDA工具瞬间停用,荷兰ASML工程师远程锁机,我们三年研发数据全被封存。”
此刻华盛顿白宫战情室,总统对着镜头宣布:“任何可能强化中国军力的技术,都必须锁死在民主墙内”——这场始于特朗普时代的中美供应链战争,已在人才、芯片、AI三战线全面升级。
《掌链》第6期《人才与供应链》表示,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封锁越狠,反弹越猛,中国科技在铁幕围堵中杀出血路。“中国每提升1%芯片自给率,就有10万美国人失业!”美国时任商务部长雷蒙多2025年初的发言震惊世界。
(1)签证武器化:筑起第一道人才高墙。2025年,一位麻省理工教授收到美国务院警告:若继续接收中国留学生参与AI项目,将面临联邦调查。这不是孤例——美国众议院2024年提出的“ENFORCE法案”将管制范围扩大到整个AI/ML领域,要求中国籍从业者必须申请特殊许可证。美国H-1B技术签证居前率从2021年的15%飙升至2025年的74%。J-1访问学者签证拒签率从8%跃升至68%。可以说,签证武器化正在系统性切断中美科技人才流动。
(2)学术断链:知识共同体被政治撕裂。2025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宣布终止与哈工大的超算联合实验室。这源于美国NSF新规:接受联邦资助的大学若与中国“国防七子”合作,立即终止拨款。
全球最大工程师组织IEEE沦为政治工具——禁止华为员工参与审稿,中国学者投稿需声明无军方背景。知识无国界的科学精神正被政治铁幕撕裂。
(3)芯片绞杀:从设备到制造的全面封锁。台积电南京厂成为芯片战的前沿阵地。2021年其宣布投资28.87亿美元扩建28nm产线,却遭多重阻击:美国出口管制新规限制16/14nm设备对华出口,台积电仅获一年期豁免;
施压荷兰限制DUV光刻机出口,威胁成熟制程扩产;2024年底,美国再出杀招——将HBM高速内存芯片纳入禁运名单。这种AI算力核心部件全球仅三星、海力士、美光能生产,中国AI产业瞬间被卡住咽喉。
英特尔华裔CEO遭特朗普逼退,中国却迎来4000科学家东渡潮,一场大国人才博弈正在上演……
(1)美国抢人新政:绿卡开路,天价挖角
2025年7月,美国国会两党罕见联手推动 《尊严法案》 修订案,直指全球STEM顶尖人才。法案中三条政策震动留学圈:STEM/医学博士,默认符合 O-1杰出人才签证资格,无需再为“自证优秀”焦头烂额;取消F-1签证 “移民倾向”审查,留学生可公开规划绿卡;NIW国家利益豁免 门槛降低,人工智能、芯片等战略领域研究者凭3篇论文+50次引用即可申请。
企业挖角更趋疯狂。Meta开出2亿美元年薪 挖走苹果AI语音掌门人庞若鸣;OpenAI核心研发余家辉(中科大少年班校友)被曝获 3亿美元股权+8000万签字费。硅谷猎头直言:“清北博士简历直通CEO办公室,薪酬无上限!”
(2)中国反制:亿元支持与乡情牌双管齐下
面对人才流失,中国打出 “归巢组合拳”:比如“启明计划” 对引进诺奖级科学家提供 1亿元一次性补贴(苏州实验室台积电3nm团队已受益);“火炬”签证,赋予外籍人才 10年期居留许可,特斯拉中国高管集体入籍。
此外,嘉祥县“嘉雁归巢”模式成范本:盘活闲置土地建27座恒温木耳大棚,吸引200名技术农民返乡,人均年增收3.6万元;发放 300万惠农贷 支持家庭农场,3天完成审批。仅山东一省,类似计划已引回 49名能人担任村干部,带动增收超百万。
随着特朗普的 “华裔清洗” 意外加速人才回流,英特尔CEO陈立武(麻省理工核工程博士)因 “通中嫌疑” 被逼离职,股价应声暴跌;斯坦福报告显示:2018年后离美华裔科学家 激增462%,2023年超 4000人赴华;三院院士查尔斯·利伯被判刑后公开宣布:“将在中国完成纳米技术研究”;十年对比刺痛人心:2015年清华留美率81.3%,2025年回国率首破40%。
芯片战场生死时速,新能源领域绞杀升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决定未来产业格局。
(1)芯片战场:生死时速的国产化突围
光刻机领域,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作为国内龙头企业,其90nm浸没式光刻机已实现量产,成为国内唯一具备该技术量产能力的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28nm DUV光刻机已于2023年交付量产,其光源能量密度提升40%,镜头畸变率控制在2纳米以内。
在产业链协同上,中国光刻机生态正在加速完善:茂莱光学提供深紫外透镜,单机价值量达5000万元;北方华创双工件台精度达0.1纳米,打破ASML垄断;科益虹源提供DUV光源7。一条自主可控的光刻机产业链正在成形。
芯片设计工具领域,华大九天的14nm EDA工具已投入应用。而华为自研EDA工具更是适配7nm工艺,在重重封锁中撕开一道突破口。
制造环节,中芯国际的7nm风险量产与长江存储232层NAND闪存量产,标志着中国在先进制程上取得实质性突破1。寒武纪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营收暴增至9.89亿元(占全年84%),净利润2.81亿元1。订单排期已到2026年,首度实现盈利。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晶盛机电实现了6至12英寸全尺寸长晶技术的自主可控。其8英寸衬底较6英寸可降低单芯片成本35%,有效芯片数量提升近90%。
(2)替代加速:生态重构与弯道超车
面对英伟达CUDA生态的垄断壁垒(全球90%的AI软件基于CUDA开发),中国企业选择“曲线救国”。寒武纪借力国产深度学习框架DeepSeek,逐步绕开CUDA生态枷锁,以 “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在边缘计算、推理场景突破,再攻坚训练市场。
车企成为国产芯片替代主力军:蔚来新ES6果断砍掉四颗英伟达Orin芯片,转而采用自研的“神玑NX9031”;小鹏汽车则以 自主研发的“Turing”芯片 全面掌控车辆智能系统。华为开源的CANN架构仅三个月就吸引50万开发者加入。
在技术路线上,Chiplet技术突破使14纳米芯片通过3D封装达到等效7纳米性能。清华实验室已全面切换至昇腾芯片,而赛昉科技的RISC-V架构芯片应用于全球首款开源指令集笔记本电脑。
政策层面同步加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制要求2026年新建智算中心国产芯片占比超过40%,上海、广东等地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70%。
(3)芯片霸权:美国的三重狙击
美国政府被曝在出口至中国的AI芯片中秘密植入物理追踪器。这些装置小至智能手机尺寸,有的隐藏在服务器包装箱内,有的甚至植入芯片内部,能够实时追踪设备位置。
技术专家对英伟达H20芯片的拆解分析,揭示了三重安全风险:硬件层面嵌入了射频通信模块;软件驱动中存在23条未公开指令集;所有数据默认上传至新加坡服务器,并允许美国商务部随时调取。
模拟实验显示,搭载H20芯片的千片级计算集群可在远程指令下集体宕机。有工程师担忧地表示:“这相当于把数据中心控制权拱手让人,半夜可能突然瘫痪手术辅助系统。”
美国政策存在明显矛盾:4月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H20芯片出口,导致英伟达损失45亿美元;8月却又恢复出口,并强征15%“芯片税”。特朗普亲口承认要求英伟达支付对华芯片销售额的15%作为出口许可费。
《掌链》小编结语:正如任正非内部讲话在屏幕上闪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所有‘卡脖子’的地方都是机会点!”
编辑: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