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链长制攻坚,省委书记现场督办“卡脖子”难题!|链长制观察
22小时前
581
0
掌链 雪晴

在全国产业竞速的赛道上,青海以“链长制”为强劲引擎,上演了一场高原特色产业突围战!自青海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行链长制以来,这片高原大地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转型。

2024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达3860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2%,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展现出高原市场的旺盛活力。

2025年,青海更是立下“军令状”——GDP增长力争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掌链》第19期《链长制观察》揭秘:这组“高原特色”数据背后,链长制犹如一把“金钥匙”,精准打通产业链的“任督二脉”,将青海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激活,推动高原大地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破局之举:青海为何全力推进链长制?

(一)高原特色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清洁能源大省,青海坐拥世界级盐湖资源、全国领先的清洁能源禀赋,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同样面临“特色明显但链条偏短”的发展困境。

以盐湖化工产业为例,尽管青海锂资源储量占全国80%以上,却面临着“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的窘境——碳酸锂等初级产品占比超过60%,而高附加值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质等深加工产品却严重依赖外省

盐湖股份的工程师曾坦言:“我们能把盐湖卤水变成碳酸锂,却难将其转化为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产业链价值大量外流!”

更严峻的是,青海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新兴产业“培育不足”。2023年数据显示,青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15%,与东部沿海省份差距明显。

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在相关会议中多次强调,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青海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亟待突破。当“资源优势转化不足”遇上“产业链条过短”,链长制成为青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二)“一把手”挂帅的战略决心

“链长制不是走过场,是要真正解决产业链发展的堵点、难点!”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多次深入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等企业调研,直指产业链痛点。

在走访某新能源企业时,书记亲眼目睹企业因关键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大幅削弱。这一幕让他深感震撼,当即指示:“举全省之力,必须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书记的强力推动下,青海迅速构建起“省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地区联动”的三级链长制工作体系。省委书记陈刚亲自担任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链“总链长”,定期召开产业链调度会,现场协调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问题。

陈刚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着力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更好推动全省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一把手”工程,让链长制从制度设计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绿色发展的破题之道

在国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青海急需一条“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之路。链长制正是这把破题金钥匙——它不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伸,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发展方式变革。

通过“链长统筹规划、链主引领带动、链企协同发展”的模式,青海正在实现三个关键转变:一是打破“资源依赖”路径,通过产业链延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攻克“关键技术”瓶颈,设立产业创新基金,支持链主企业联合科研院所攻克关键技术;

三是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在清洁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省委书记陈刚指出,要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突出绿色低碳发展。这场变革,关乎青海经济的未来走向!

二、政策矩阵:青海链长制的政策导向

(一)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青海为链长制量身定制了一套“政策工具箱”,堪称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更引人注目的是,青海设立超3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揭榜挂帅”项目。某盐湖提锂企业凭借突破关键技术,获得8000万元资金支持,产能提升近一倍!

(二)“一链一策”的精准扶持

青海根据不同产业链特点实施“精准扶持”。在清洁能源产业链,拟建设超100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对新能源配套产业给予25% 财政补贴;企业每攻克一项储能关键技术,最高奖励300万元;对清洁能源示范项目给予用地、税收等全方位支持。

在盐湖化工领域,青海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对落户的锂电材料企业给予“标准厂房+资金扶持+人才保障”多重优惠,成功吸引10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

(三)区域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青海打破地域分割,构建区域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形成 “西宁-海东核心引领、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撑、三江源生态产业区特色发展” 的产业空间布局。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锂电新材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从基础锂盐到正负极材料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在海南州绿色发展园区,光伏全产业链逐步完善,从硅材料到组件制造的产业体系日趋完整;在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盐湖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全国领先。

省委书记陈刚在青海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构建 “内部协同、外部开放” 的产业协作格局,各地区对内要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差异化布局、分工协作,进一步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外要把青海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产业分工、区域合作,不断提升青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成果斐然:三大特色产业链的“链长制”蜕变

(一)盐湖化工产业链:从“锂资源”到“锂材料”的价值跃升

在链长制的强力驱动下,青海盐湖化工上演了一场从“资源输出”到“材料输出”的转型升级。盐湖股份研发的吸附法提锂技术,使锂回收率从30%提升至70%以上青海锂业的高纯碳酸锂产品,纯度达到电池级标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24年,青海盐湖化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800亿元碳酸锂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5%以上青海时代新能源建设的年产20GWh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正式投产,填补了青海动力电池制造空白。这场转型,让青海正在从“锂资源大省”迈向“锂产业强省”!

(二)清洁能源产业链:“青海绿电”点亮华夏大地

在青海广袤的高原上,一场“链长制”引领的绿色能源革命正在上演。黄河上游水电公司建设的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鲁柯水光互补电站,年发电量达50亿千瓦时国家电投青海光伏发电技术领跑者基地,转换效率超过23%

如今,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连续6年实现全省全清洁能源供电。从“青电送苏”到“青电送豫”,“青海绿电”正以磅礴之势,点亮华夏大地!

(三)文化旅游产业链:“大美青海”绽放独特魅力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青海文旅产业迎来“链长制”驱动的提质升级。青海湖景区打造生态旅游新模式,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塔尔寺文化旅游区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成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典范

如今,青海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从青海湖到三江源,从坎布拉到U型公路,“大美青海”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海宾朋!

从“产业短板”到“链条延伸”,从“政策引导”到“成果显现”,青海链长制正在谱写一曲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壮丽乐章。

未来,青海将继续深化链长制改革,以“链”为脉、以“绿”为底色,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高原画卷!

编辑:雪晴

底图.jpg

点赞
收藏
雪晴
共发表128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