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不过冰山一角?解码新能源骗补,“当局者”都咋说?
2016-09-12 09:42:00
946
0
第一物流网 东野
  第一物流全媒体9月12日讯(微信:cn1566news )

  9月8日,财政部《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骗补”现象虽自新能源汽车推广开展以来就已存在,各项整治行动也在不断开展,但此番《通报》中所披露的种种数据,还是让人“忍无可忍”——仅5家被明确点名企业采用违规手段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金就已超过10亿元。

  只是由此也不难想象,被调查的90家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当中,一定还有企业没有曝光。传闻中的骗补名单完整版,其所涉金额之大,怕也不是空穴来风。

  屡禁不止

  骗补花样层出不穷

  根据财政部披露的信息,5家骗补企业的情况大体如下:

  5家企业骗补概况:

  ①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补助资金26156万元。

  ②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补助资金51921万元。

  ③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154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补助资金5574万元。

  ④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327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补助资金9810万元。

  ⑤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252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补助资金7560万元。

  上述企业处罚结果:

  ①针对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②针对其余4家企业:

  a)追回2015年度2416辆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4家企业中央财政补贴资格。

  b)问题车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剔除。

  c)2015年生产销售的其他新能源汽车,逐一严格审核后重新申报,确无问题的车辆可按原政策中央财政继续予以补助。

  d)何时恢复执行中央财政补贴政策,视地方政府和企业整改情况而定。届时四部委共同核查验收,验收合格报国务院批准后方可恢复执行财政补贴政策,但不恢复预拨财政补贴资金资格。

  10亿补贴

  竟被消无声息“冒领”

  在上述5家典型案例通报中我们不难发现,5家被通报企业的“骗补”套路竟出奇地相似:生产未完工,便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

  我们都知道,车辆上路前必须具备两本证件:《机动车驾驶证》和《机动车行驶证》。

  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只需驾驶员本人通过考试。而取得《机动车行驶证》却需要满足多项要素:

  ①有符合上路资质的机动车以及取得合法《机动车驾驶证》的主人;

  ②申请《机动车行驶证》需要车主持购车增值税发票、机动车出厂合格证、车辆购置税缴纳凭证以及交强险购买凭证前去,缺一不可。

  按照常理,车辆需在售出后有了明确的主人才能具备申领《机动车行驶证》的条件,作为生产方的厂家并没有义务或是资格进行申领。

  但在此次事件中我们却得知,涉事几家企业非但没有将车辆售出,更是在车辆尚未完成生产的情况下便得到了《机动车行驶证》,涉事车辆多达3547辆。

  就算是一般经销商代办机动车行驶证,也需要在车辆售出后,提供相应材料才能申报,厂家又是如何做到的?


  在对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案情描述中记者看到:“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

  而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此次涉事车辆为1131辆,另有苏州金龙1683辆、深圳五洲龙154辆、奇瑞万达327辆以及河南少林客车252辆。

  数量如此之多,若每辆车都要出具完备的文件和手续,造假也势必是极其浩大的工程。在专项检查之前和证件申报过程中竟丝毫未被怀疑,记者感到很诧异。

  而且据此来看,这样的“骗补”手段在行业里绝非个案,既然是普遍现象,又为何能够一次次逃脱相关部门的监管?一次次顺利完成审批?

  记者试图就此与业内人士进行沟通,了解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但多位被采访者均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企业:

  重点关注 难躲流言

  虽然此次5家典型案例企业均为客车企业,但其他同属新能源汽车范畴的企业也未必能够高枕无忧。

  企业回应:正重点部署新能源汽车业务。事件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某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负责人。该企业一直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在纯电动车型市场有着不俗的表现。

  该负责人表示,事件之后企业对此十分重视,并及时召开公司领导启动大会,针对新能源事项进行重点沟通及讨论下一步工作方向。对此结果,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也将持续关注。

  疑似名单流出,多家企业“躺枪”。根据财政部发布《通报》内容显示,此次专项检查共涉及90家企业,但《通报》之中只明确了5家典型案例企业。

  由此,网络便不断出现“疑似骗补名单”,多家知名企业位列其中,日前,比亚迪、宇通客车等涉及名单的“躺枪”企业先后发布公告澄清,称未收到任何相关部门的处罚通知。

  市场本就因事件发生处于动荡之中,如今谣言四起,更不利于行业稳定。

  用户:

  焦虑之后 更加焦虑

  除了对厂家方面造成不小震动,此次事件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影响同样不小。

  以近年来被广为看好的新能源物流车为例,国家目前对新能源物流车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更是将在邮政、物流、城市公交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列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点规划任务。

  作为使用方的用户,也早已对新能源物流车观望许久,然而,在记者的走访过程中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用户停留在观望阶段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却迟迟未见“拍板”。

  记者在与多位有新能源物流车购车意向的用户交谈后,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①续驶200公里,仍旧不够跑。城市物流之所以被视为最适于纯电动车型推广的沃土,原因就在于城市物流被认为路线固定、里程较短、偏于轻载。

  然而,事实上是,用户在考察实验中发现,即使是标定一次充满电可续驶200公里的车型,在使用过程中仍旧要面临由于载货重量、道路变化等带来的电池电量不足的问题。


  ②慢充8小时,充电还是很难。电量不足就意味着要充电,然而“充电难”仍旧是目前让用户头疼的问题。

  尽管在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早已颁布相应政策,鼓励各种方式兴建充电设施,然而就目前来看,民营企业若想短期内建起自己的充电站,或是期待随时可以在运输途中找到充电设施仍旧不易。

  而目前“快充”技术尚不成熟,针对“换电”的政策尚不明朗,慢充8小时的充电时间也成为了用户要再三斟酌的问题。

  ③“骗补”企业被罚,殃及池鱼。恶意“骗补”消息被披露后,这些用户又有了新的忧虑。一旦自己采购的车,厂家同样被检查出存在“骗补”问题,一系列处罚以及不利局面很有可能会使企业自此破产,那么车辆后续的维修、保养又该由谁来完成。

  正在起步阶段的新能源车型本身就存在技术尚未成熟的问题,一旦出现上述问题,用户的权益则更加没了保障。

  李晓龙目前主管正时达货的和滴客网约车两家企业,分别从事货运和客运线上、线下的约车服务。他告诉记者,事实上公司早有采购新能源车型的打算,然而考察一年多,货运方面却迟迟未能确定车型,反倒是乘用车方面不久后便会采购首批纯电动汽车。而令他犹豫的正是上述若干原因。

  中汽协:

  70万销量  目标难达

  事件发生后,中汽协也在第一时间发声。

  9月9日——《通报》发布第二天,中汽协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布8月份汽车产销数据。

  数据显示: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3.8万辆,同比增长92.2%;1—8月新能源汽车累积销售24.5万辆,同比增长115.6%。尽管增幅很大,但仍与年初定下的70万辆销售目标相差很多。

  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2016年销售目标是据2015年数据确定的,如今看来该基数存在虚报成分,若按真实基数来预测,2016年很难完成70万辆销售。

  而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则表示,若“骗补”问题尽快解决,后续补贴政策能够在9月下旬公布,新能源汽车在第四季度后,销量还是有希望达到50万辆的。

  一本利国利民的“经”

  如何被唱变了味儿?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形势日趋紧迫,雾霾肆虐的日子连一些沿海的宜居城市也不能幸免。而汽车尾气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推行“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绿色通道,例如在车辆限购城市放开新能源购车指标,减免车辆购置税,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使用过程提供相应补贴等等。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近几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9.7万辆,完成销售44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而从2009年起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更是累计安排针对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高达334.35亿元。如此“挥金如土”,只为最大限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应用。然而,好端端一本利国利民的“经书”,却渐渐被唱变了味道。

  伴随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不断增加的,除了不断高涨的产销量,还有“骗补”案例一次次被披露,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对利益的趋向,以及相关部门监管的不到位。


  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除了盈利之外,还肩负着社会责任。

  汽车工业在我国发展经历了60余年,与发达国家水平却仍有差距。而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跑线,各个国家的经验与技术却不分高下,以至于新能源汽车一度被赋予“弯道超车”的期望。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虽尚处起步阶段,但从数量而言已远超其他国家,技术也在不断走向成熟。

  然而,“以数量取胜”绝非长久之计,产业发展必须由真正的实力支撑,对此,企业研发层面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一面是埋头苦干的技术工作者,一方面却是利用漏洞大发横财的利益熏心人,新能源车产业该如何在这跌跌撞撞中发展?

  在发展新事物的路上我们难免会走弯路,但发展新能源的信念不灭,用户的焦虑、技术的瓶颈终将成为过去。

  “骗补”事件东窗事发,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企业不可因贪图一己私利而不顾产业的长远发展,相关部门不可因一时业绩疏于监管。10亿补助金被慌言冒领,鼓了一时的腰包,吃亏的却是新能源车发展的大计。

  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不该是不断剔除“毒瘤”的过程,而该是反复试验、不断强化技术的过程,这个产业的发展粗犷不得,马虎不得。

  补点料

  骗补“余震”波及股市

  8日,财政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中明确指出,将追回5家典型案例企业通过各种违规手段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取消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补贴资格及整车生产资质,其余4家被点名企业则将按问题金额50%比例处以罚款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通报批评的5家企业中有2家为A股上市公司,其中,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由金龙汽车持股权,据2015年年报,金龙汽车当年约获新能源汽车补贴58亿元人民币,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为5.35亿元。苏州金龙由金龙汽车持股60%,全年营收104.84亿元。

  根据处罚通报,苏州金龙将失去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并需缴纳相应金额罚款。据此估算,这将直接使金龙汽车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减少31542.01万元,并影响该公司2016年经营业绩,而9日上午开盘之后,金龙汽车股价下跌幅度一度超过7%。

  而据2016年半年报显示,另一家同为A股上市企业的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则由京威股份持股48%。

  今年上半年,京威股份营业收入约22.23亿元,净利润2亿元;深圳五洲龙汽车上半年则实现营收1.32亿元,另有1.25亿元亏损。不过,京威股份此前公告仍表示,将对深圳五洲龙汽车进行等比例增资,将按持股比例增加投资约1.04亿元。只是近两日,京威股份股价已现颓势,呈连续下跌态势。

  (补点料资料及数据来源:第一财经,上海证券报)

点赞
收藏
东野
共发表30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