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易融遭做空,“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第一股”挂羊头卖狗肉?
2021-12-07 21:42:19
1749
0
掌链 杨逸佳

12月3日,联易融以每股5.33-5.6港元的价格回购182.1万股股份,斥996.57万港元,7月22日联易融公布回购计划以来,联易融不时在公开市场购回股份。11月25日,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董事会董事长兼控股股东宋群先生于公开市场增持合共47.75万股B类股份。微信图片_20211207201513.jpg

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显示公司以及宋群对于联易融整体发展前景及增长潜力的信心。也是联易融用实际行动对沽空机构ValiantVar—riors的反击。

登陆港股仅仅3个多月,联易融科技遭遇做空机构“阻击”。7月20日,沽空机构ValiantVarriors发布名为《联易融-谎言构建的供应链》的做空报告,控诉了联易融的六宗罪,为联易融贴上了恶意欺诈的标签。

1.png

该份做空报告主要提出了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联易融声称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解决现金流问题,而是真正做的却是协助大型核心企业做出表融资。二是联易融赚金融的钱,拿科技的估值。其云技术实际上仍是基于腾讯的基础设施。

2.png

作为“首家上市的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企业”,4月上市之后走势喜人,一月时间上涨36.52%,市值超过500亿港元。但此后一路走低,连续5个月出现下跌的态势。到7月中旬,已经较最高点跌去了一半。

该报告一出,就引起市场关注。当天下午,上市仅三个多月的联易融科技宣布暂时停牌,中午收市跌9.9%,报收11.28港元/股,创上市以来收市新低。

联易融遭遇做空,对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有较大的影响,外界也心存疑虑。沽空机构ValiantVarriors控诉的六宗罪究竟是真是假?联易融是否真的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究竟有没有未来?

一、联易融与做空机构上演激烈博弈

刚在港股上市的联易融科技,面对做空机构的突然袭击,展开了反击行动。7月22日,联易融发布澄清公告并复牌,联易融对该报告指出的几大问题做出回应,称该报告中的指称均毫无根据,且包含多项失实陈述及明显事实错误。

公司处理的房地产行业核心企业相关的资产规模占比约为45%,过桥资产风险严格控制,附属保理公司杠杆倍数从未超过监管上限要求。

随后ValiantVarriors再度发声,控诉管理层没有正面回答核心问题,整篇公告毫无数据支撑,避重就轻。并发出灵魂拷问“联易融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归根结底,联易融服务主体是B端,业务主要是围绕大型核心企业及金融机构展开,并且涉及较大规模的过桥融资,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地产相关业务占比接近一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如何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进行包装,都难以让人信服。如何证明自身的科技含量,或许是联易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联易融与做空机构经过多轮激烈的博弈,火药味十足。最后也没能争出个你输我赢,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各位看官难以评价事件的真假,真真假假之间很难给出清晰的定位。

实际上,在“联易融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这个问题上,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虽然科技和金融是两个独立的属性,但是过度强调金融公司与科技公司的对立,确实是没有必要的。位于两者之间也未尝不可。

如果说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定义公司的属性究竟是金融还是科技,而是联易融碰瓷科技概念,倒也是有迹可循的。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联易融确实是有价值的公司,为行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目前来看,作为供应链金融行业中金融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它们或许是合格的。但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行业风向标还有待观察。

二、金融的“里子“,科技的”面子“:联易融碰瓷科技概念?

在产业互联网大背景下,从远程办公到供应链金融,每个领域的科技公司都希望投身于人工智能(AI)、区块链、加密技术等高新技术。这种趋势也无可厚非,如今,领先的科技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群体,推动着社会进步。但并非所有科技公司都是真正的创新者,科技概念大热的同时,也不乏存在许多“蹭热度”的企业。

2019 年 8 月,联易融从 “深圳前海联易融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更名为 “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同年,联易融新兴解决方案收入及收益同比增长 483.2%,同期新兴解决方案毛利率同比增长 81.8%。

金融公司通过改名强调自身的科技属性已经是常规操纵了,360金融升级为“360数科”,蚂蚁集团将“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然,联易融也未能免俗。

天眼查显示,联易融的运营主体为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约2.36亿元;公司法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为宋群,其拥有华润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任职背景。

联易融背靠腾讯,是腾讯金融 To B 战略生态圈的核心成员之一。联易融官网介绍,其在腾讯等早期股东的支持下成立。2021年4月,联易融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上市的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企业,其是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作为腾讯To B战略生态圈的核心成员之一,官网显示,联易融聚焦于ABCD(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产业链创造增量价值,提升金融市场效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背靠第一大机构股东腾讯,顶着“供应链金融SaaS第一股”的光环,上市后,股价一路上行,市值一度突破500亿港元。

4.jpg

我.png

天眼查信息显示,联易融三轮融资,均有腾讯参与。目前,联易融股东包括腾讯、中信资本、正心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渣打银行、BAI资本、招商局创投、创维、泛海投资、普洛斯、微光创投等国内外优秀大型企业和基金。深圳市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下属林芝腾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联易融11.58%的股权,是联易融的重要股东。

1.科技含量不足,有碰瓷科技概念之嫌

说起来是实打实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企业官网也立下“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的flag。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却引发外界碰瓷科技概念的指控。

首先,从技术专利的角度来看,截至 IPO 当日,在 联易融 的 233 项专利中,只有 3 项被授予专利权,其中,2 项是通过收购获得的,1 项自主研发的外观设计专利。其余 230 项仍处于第 2-4 阶段,出现驳回专利的状况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从联易融的业务来看。招股书显示,联易融的业务主要包括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和新兴解决方案。从对应业务促成的融资额度上,这两块业务的比重分别为95.6%和4.4%;从收入角度看,这两者的比重分别为89.5%和10.5%;在毛利上,这两者的权重分别为86.8%和13.2%。

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作为绝对业务重心,本质上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资源对接,做的还是传统金融业务:一方面从资金需求端收集企业信息,另一方面对接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2.不断加码科技研发,科技属性确实存在

虽然当前联易融真实的科技含量远远不及它所对外标榜的那样多,但是可以看出联易融转型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的步伐是坚定的,方向是明确的。

公司重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近年来研发费用也呈持续提升的态势。根据招股书,其2018年、2019年、2020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129.3万元、5987.6万元、1.04亿元。

此外,在人才梯队的构建上,截至2020年12月31日,联易融拥有一支由397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组成的团队,占员工总数的63%。研发成果方面,其科技能力已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包括获得CMMI-DEV 1.3版第三级评级,该证书代表了工程和软件开发中高质量以及最佳应用实践的国际基准。

5.jpg

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为了做大估值,通常选择对于金融属性闭口不提,转而强调自己的科技属性。不管自身的科技含量几何,随着资本入局以及估值的上涨,只能不断往自己身上贴上科技标签。正是这样生硬却常规的操作,给做空机构留下了把柄。因此,与其说联易融在恶意欺诈,不如说是联易融过度渲染科技属性,遭遇反噬。

三、供应链金融科技有没有未来?

此次联易融遭遇做空,对与供应链金融行业而言,最发人深思的应该是服务实体经济以及公司定位与模式方面的问题。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是否还有未来,未来的路如何走?到底是打回原形,还是以科技公司的姿态,引领行业风向?

1.供应链金融科技行业竞争激烈

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发展重重受阻,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根据2020 年供应链金融交易额统计,联易融在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 20.6%。蚂蚁集团市占率为 19.8%、京东科技为 15.9%,金融壹账通为 6.9%,前五大市场参与者合计占 68.9%,虽然暂时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市场集中度还是较高。

伴随华为、腾讯、阿里这些大厂纷纷布局B端服务市场。对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来说,无论是资金实力、专业能力、还是资质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如果是完全转型走供应链金融科技的路子,很难挣到客户钱,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公司都在苦苦挣扎,又碰上联易融事件,外界不少人开始唱衰,转型似乎迫在眉睫。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转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似乎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但却与企业成立的初衷相悖。

2.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缺口巨大

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供应链金融服务当前存在的痛点。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风控水平,增强主体信任。另一方面,做到降本增效,快速响应,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因此,供应链金融科技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底层技术支撑。特别是产业互联网之下,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从联易融事件,我们更应该以理性,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经营决策有问题不代表金融科技的方向有问题,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存在巨大的需求,仍然存在许多优秀的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

TCL集团旗下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简单汇,就是“金融+科技”一体化发展的标杆。近日,2021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大会在深圳召开,简单汇凭借《供应链票据先行先试经验》案例获得2021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颁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典型案例”奖项,再次彰显在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的实力。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企业欧冶金服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截至2021年1月底,交易规模超1051亿元,累计向2600多家中小企业签发通宝逾695亿元,服务产业客户遍及国内28个省区市。

从以上这些企业的发展来看,他们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联易融遭遇做空的背后,并不意味着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就没有未来,只要是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各行各业,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都有无限广阔的未来。

 底图.jpg


点赞
收藏
杨逸佳
共发表24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