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海关总署一则公告正式生效:
中国海关不再给出口货物到上述西方32国的企业,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取消签发是有定向原因的,即:相关国家“不再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
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家媒体将其定义为“变天”的历史性事件:“2021年12月1日,中国被西方社会‘宣判’为发达国家,至少提前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进入这个行列。历史会记住这一天!”甚至解读为“贸易战”的最新交火点。
其实,西方部分人士把“发达国家”的帽子强扣给中国的声音,多年来一直存在,早已见惯不怪,此处不予展开讨论。而海关总署发布类似公告,也不是第一次。比如:
《公告》中的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主要是指: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个同中国具有良好外交及经贸关系的国家。
海关的“例行公事”说明,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的取消,本无可厚非,并无充分依据表明贸易摩擦由此而升级。不过,进出口待遇的调整,势必反映了与中国国际供应链相关的暗流涌动,以及潜在的变化前景。
一、普惠制对中国商品意味什么?
(一)普惠制的福利目标
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惠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受惠国)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单向的优惠关税待遇制度,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加速其国民经济增长。对自受惠国进口的相关产品给予最惠国税率基础上的关税减让,甚至“零关税”的准入待遇。
所谓“普惠制”待遇,和中国加入WTO后的“最惠国”待遇,是两个概念。最惠国待遇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而在普惠制中,给惠国可以根据受惠国的发展情况等,适时取消,即通常所说的“毕业”。
掌链分析,从本质上看,普惠制是发达国家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一把钥匙,因为普惠制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市场原则和规范,构架发达国家主导,后发国家扈从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这种福利是在后发国家不冲击到发达国家国际供应链链主地位的一点甜头,但一旦发展中国家威胁到发达国家的链主地位,福利就该取消了。
(二)普惠制待遇“毕业”
各给惠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避免普惠制优惠进口过多而对其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都制定了保护措施——决定是否消减或取消福利。
保护措施可分为例外条款、预定限额、竞争需要标准和毕业条款四类。对于触发实施保护措施的产品和受惠国,给惠国不再给予其普惠制待遇。
1978年以来,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从“十一五”末开始,我国陆续从各发达经济体的普惠制待遇中“毕业”。目前,保留中国此待遇的国家还有三个: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从商贸结果看,这三个国家对华贸易基本顺差,受益中国经济发展,保留给与中国普惠制待遇很大程度上为维护这种对华出口的持续受益。
我国享受普惠制待遇变化情况
(源:海关总署)
多数外贸伙伴将中国认定为“毕业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实力的确实现了高速且持续的增长,国产原料及商品的数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纷纷开启“自家保护”模式,也在此消彼长中,对全球产业链体系的重塑、格局的重构,触发影响。
二、欧美英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
在竞争与合作广泛并存、综合型贸易关系成为世界主流的二十一世纪,有意排斥对本国市场产生冲击的竞争品类、提高门槛或缩窄进口通道的贸易保护主义,从未销声匿迹。当这种“风尚”较为普遍时,“逆全球化”便会产生集中表现。虽然嘴上不说,但“去中国化”显然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逆全球化”的一个特定的表征。
由于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成本、产品性价比优势仍在中国,西方很难扭转这一现实,于是,供应链专项管控,甚至外贸强制干预,则成为了西方短期更易实施的手段。
以新能源为例,被称为“白色石油”的锂,近年来从手机、电脑跃迁到了全球电动车的生产之中,已成为未来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虽然锂矿在南美和澳洲最为集中,全球两大锂矿开采商锂巨头(Livent)和雅宝(Albemarle)均为美企,但加工锂产品尤其是锂电池,但成本和效率最优的仍是中国。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为36.4GWh。随后三年间,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扩容、动力锂电池生产和研发技术的提升,该产量于2020年增至83.4GWh。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2021年1-10月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累计已达159.8GWh,同比累计增长250.0%。仅行业龙头的宁德时代一家,其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在2021年1-10月已高达54.48GWh,几乎占据国内半壁江山;第二位是比亚迪,近15%。而中国锂加工比例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二左右,产业链带动供应链转移,中下游市场都在向中国靠近。
美国的锂供应严重依赖中国,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美国能源部6月8日公布《锂电池国家蓝图》,计划投资170亿美元,在2030年前打造本土锂电池供应链,从采矿、制造到回收,都在美国境内完成,以抵制中国在锂电池供应链的主导地位。而短期内,美方意欲在澳洲建造从开采锂矿到制造车用电池的完整产业链,或者把锂运送到日本和韩国加工成电池。
3月底,在加拿大针对关键金属开采的外国投资条例中称,买家若是某国国有企业或存在国家影响,当地政府将审视潜在交易对加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显而易见,为缩小车用电池供应链的差距,加方配合美国,不惜利用各种非市场手段进行干预。
供应链打压还包括太阳能。2021年4月,8位美国参议员又向国会提交了《把中国排除出太阳能法案》(Keep China out of solar energy Act),禁止美国联邦资金采购在中国生产或组装的太阳能电池板。
早在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该年9月6日,欧盟正式立案。随后,对华太阳能板双反措施,持续实行了整整6年之久。
当然,“双反”的暂时性解除并未排除未来风险。根据美国惯常举动,其可能通过行业联盟等形式排挤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企业,甚至推动有关政府部门通过立法制裁光伏供应链部分实体,并将政策管辖范围延伸至其欧洲盟友的倾向。
新能源只是供应链遭受阻隔的领域之一。高科产业的心脏——芯片,多年来持续遭遇西方围堵。而今年年初,美国、英国、加拿大几乎同时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新疆‘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即新疆棉花及其相关产品的中国供应。
三、“候补队员”印度可否替代主力军?
鉴于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受疫情影响本就承受着供应链阵痛的西方阵营,对亚洲供应链和生产地点多样化津津乐道。西方认为首选地是印度。印度人口跟中国不相上下,相比劳动力同样低廉的东南亚地区,又具备高科技产业基础和相对统一的政策,表面看来是最合适的生产制造替代者。
于是,欧盟在搁置长达8年之久后,今年5月重启了同印度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而在大西洋西岸,从航空航天设备到40%的非专利药品,美国正依赖印度生产。2020年,脸书(Facebook)宣布投资57亿美元给印度最大电信公司——信实工业(Reliance)旗下的吉欧公司(Jio),彼时新冠疫情刚刚爆发不久,并正值时任总统特朗普给中国加征进口税的关口。这无疑给印度供应商们一针强心剂,让其对发达国家市场跃跃欲试。
2019年,只有五个低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520亿美元的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额,印度、墨西哥、印尼、巴西、泰国。在这些备选国家中,印度是最大的经济体,也拥有最大的未开发潜力,被美认为可以填补因供应商移出中国而造成的部分供应链真空。
讲英语的劳动力、劳工技能水准高、劳动成本低廉,13亿人口,这些无疑是吸引欧美作抑中抬印之举的因素。多年来,印度向西方供应商品主要是香料、纺织品、服装、珠宝和手工艺品等,如今正在发生变化,美印商业理事会的比斯华断言,印度可满足美国在医疗设备、节能的环保运输工具、功率半导体、开关和整流器方面的需求。
然而,面对印度,西方还需克服种种难题:
1.印度是联邦制结构国家,影响产业供应链的许多规定,在各邦都有所不同。
2.印度是个管理混乱的“民主”国家,货物的流通、物流的效率仍是一大挑战。
3.印度疫情失控说明,有限的抗疫能力,能否保障生产制造的有序和持续进行,还有待观望。
4.据赴印考察商人透露,当地行政效率低、基建落后,即便人力规模和中国持平,成本仍难和供应链齐备的中国相比。
四、中国出海供应链重新校准航向
(一)守望成熟链条
以印度为代表的低成本原产地和加工地,供应链稳定性有待西方的长期检验;日前印俄峰会在军事及经贸上的合作强化,印度的战略自主也决定印度供应链自主,不会在全球供应链上对美欧的意图言听计从。
反观中国,优势仍然无可替代:
2019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额为3.73万亿元,同比下降10.7%;2020年,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3.1万亿元,同比增长8.8%;中国自美国进口9318.7亿元,增长10.1%;2021年1至9月,中国对美出口26650.9亿元,同比增长22.6%;进口8524.1亿元,同比增长32.6%。
与此同时,2020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与进口也均有增长,分别为7.2%和2.6%;而今年1-10月份,两个数字猛增至23.4%和15.8%
中美、中欧贸易全面反弹,西方真的能够抛下中国这条坚固耐久的供应链么?
(二)开拓崭新链路
2020年,中国累计对东盟出口近2.7万亿元,同比增长7%;自东盟进口近2.1万亿元,增长6.9%;对东盟贸易顺差近6000亿元。
2021年前10个月,据海关总署统计,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1%;自东盟进口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对东盟贸易顺差4485.1亿元,同比增加6.6%。
而且,近两年来,东盟一直保持着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的角色;同时,中国也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有地利也有天时。酝酿十年之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对十国生效: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
RCEP的作用范围,涵盖近22亿人口,GDP总和达到26.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区域内贸易额达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贸易额的27.2%,被视为当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协议生效后,游戏规则将发生改变,带来红利。“背对背”原产地证明、原产地累积将对整个供应链带来革命性的调整,集拼分拆、区域内采购带来货物流通急速发展。企业开发附加值更高的衍生品供应链,不愁东盟消费市场不足,且不断优化的链路将产生长久的经济效益。
(三)谋供应链上游
总体来看,中国国际供应链形势依然严峻,美欧的对华供应链替代市场,印度和越南虽然仍有诸多不理想,但在人力等方面仍有一定比较优势,随着印度等后发市场的努力,不排除在某些条块获得领先中国的比较优势。
1.强化供应链服务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基础作用
双循环就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中国方案,而本质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循环。尤其在国内,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再造与升级,保持各产业上中下游畅通,用以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强品质品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维护并稳固出海供应链的优势地位。
2.强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
制造业供应链才是影响供应链生态的核心,制造业长期占绝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0%以上,制造业强则中国供应链强。积极推动制造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同样的高标准建设海内外智能工厂,达致与国际市场标准体系的高度衔接,形成海外客户对中国供应体系的深度需求,从而应对其多变的供应链挑战,提升供应链韧性。
3.强化海外供应链布局合作的衔接作用
没有海外供应链布局,就不会有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通达的立足点。加强与海外产业供应链及第三方供应链高效对接,探索不同地区及场景下供应链运营合作新模式,不断完善供应链各环节、关键节点的本地化合规性管控,以及在不同税收环境下的税费筹划。提高对外征信评级,乐观应对贸易壁垒。
参考资料
[1]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84号》、《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73号》
[2] 《新华社:取消普惠制待遇,我国外贸依然保持稳健增长》、《叮!您有一份“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签发调整”说明请查收!》 海关总署
[3] 《2021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重点企业分析》中商情报网
[4] 《中国企业出海的供应链“危”与“机”》 EY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