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6月23日讯(微信:cn156news)
近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城市智能交通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在发言时指出未来ITS是设施、工具、服务一体的智能化。
王笑京提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道路建设、管理和服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同时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也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那么,未来智能交通将何去何从?
王笑京
误区一:数字化阶段已过去?
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现在的传感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绿色、智能、泛在,给我们提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数字化阶段。
有些人认为数字化阶段已经过去,其实真正的数字化阶段刚刚开始,交通的数字化潜力巨大,它是实现智能计算和迈向人工智能的一个必要的技术条件,未来我们将逐步实现交通运输在云上,实时的交通是在虚拟空间有相应的映射。
误区二:未来机器会代替人?
王笑京说:“未来交通领域的机器会更多地代替人,机器会更多地帮助人来决策,同时,智能化的交通装备将会越来越多,但这些装备一定是通过外在技术来帮助人,延伸和扩大人的能力。”
“不过,这些机器绝对不会全部代替人,发展新型交通系统千万不要把人的因素忽略掉,人才是一切交通活动的主体。”王笑京提醒。
误区三:智能交通只是管理和服务手段?
他提到,在很多人的眼里,智能交通是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手段,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要素——能源结构和能源配送。
不同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必须现实地考虑人和物的移动,而人和物都是有物理尺寸的,不可压缩,也无法超越时空运转,这就必须与现实的能源驱动相关联。那么又有人会说了:我们现在能源种类很丰富,有生能源、核能、氢能等等,不会成为后顾之忧。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果把这些能源运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必须要能实现能源配送网络,就拿我们现在的电动汽车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能源(电能)配送,电动汽车根本无法使用,更不用说发扬光大了。”王笑京说,“在能源配送到位的前提下,考虑实现新型运载方式才有可能。”
所以,未来交通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能源、产业、交通、社会整体考虑,它一定会涉及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配送体系、新型的智能化载运工具、新型的出行模式、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以及公平、安全,因此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此外,王笑京还指出,很多人概念都没搞清,又盲目的学国外,甚至将国外一些做了很久的东西当作创新向中国的官员推荐,造成很多技术和产品好看不好用。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此体,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行为特征和地域特征都与发达国家有差别,我们不能瞄着发达国家以小汽车为主的ITS路径走,我们要从人出发,要考虑交通是一个人与机器混合的、开发的、社会的系统,由此研究和建立自己的交通理论和ITS理论与技术体系,总之要走自己的路了。(整理自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