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6月28日讯(微信:cn156news )
中国汽车产业要想由大变强,零部件必须做到由大变强。包括出口方面,整车走出国门是一个积极信号,零部件快速在海外实现本土化也很关键。只是,令人无奈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之路并不顺畅,很多问题一直都在困扰他们。
首先,用工环境差异很大。
以美国为例,近年不少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在美设立工厂,可在劳工问题上却遭遇很多麻烦。比如,福耀集团美国工厂的一些雇员就对工作安全条件、带薪休假等问题表示不满,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甚至发起工会运动,一名福耀集团在美工厂的前副总经理还对公司提起诉讼。此后,福耀集团虽然对此做了“声明”,可坏的影响已然产生,且日后类似事件仍然难保不会再次发生。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还在,在文化、制度差异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这第一关——用工关不好闯,但却必须要闯。
其次,反倾销调查难减缓。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各地安营扎寨,尤其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作出成绩,显然并不容易。这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固然更高,但同时,这里对产品价格的控制也很严格。也正因为此,反倾销调查之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似乎已经见怪不怪。尤其最近几年,伴随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的增加,反倾销调查也在增多,其涉及的品类包括轮胎、油箱、玻璃等。而面对这一局面,有专家认为,一些出口额不足百万的企业,或许明智的抉择是放弃与调整市场,这比应诉更为容易。这无疑是在说,反倾销调查面前,似乎只能忍了。
再则,抱团取暖仍很遥远。
中国企业要在国际市场打开一片天地,携手出击的方式屡试不爽,但在中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却并不容易实现。这是一个相对而言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门槛较高,目前真正打入海外的企业数量有限,即便联合也难覆盖整个产业链。而且,一些国家对制造业尤为看重,其不只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就业等社会问题,这个口子不会轻易对外来的 “和尚”打开。故而,指望以抱团取暖这一方式助力国际化步伐提速,不如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布局良机。这样一来,走出去或许能更轻松,目标实现起来或许能更快。
本文同期刊载于6月28日《现代物流报·汽车周刊》第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