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4月8日讯(微信:cn156news )
如何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三个方向: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二是促进制造业升级,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其中,在提升消费品品质上,报告提及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那么,何谓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它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日式的电子产品制造行业等,都是极为标榜工匠精神。而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国企业和一些国外企业在某些行业里的差距较为明显,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水平的不足上,也体现在工匠精神的缺失上。
对此,笔者深表认同,特别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路上,大力提倡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是极有必要的。只是,万事皆有度,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其实也要注意切勿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发挥工匠精神,忽视了“做好市场定位满足实际需求”的重要性,变相成为了另一种的供给过剩。
这些担忧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就有明示。该书总结的日本制造业的诸多教训中就有相关内容涉及“工匠精神”,如对工匠精神和手工艺者的太过依赖,令产品标准化、通用化不足,致使低成本量产能力不济;对产品性能与指标一味要求极致,可却没有着重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产品本身难以跟进市场变化。
这对正在重拾工匠精神的我国制造业而言,尤其值得高度重视,其也包括卡车行业在内。目前,中国物流业正在朝着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物流运输装备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很多卡车企业都在主打“高效物流用车”的理念。因此,在产品品质上的升级已经箭在弦上,很多企业直接将目标对准替代进口卡车,雄心壮志不言而喻。
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鼓励企业提升自我,在卡车制造工艺上做精做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提醒广大卡车企业更多关注客户实际需要,不盲目跟风。只有打造出了适合市场的精品,才能为客户所用,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而在产品性能的改进上,我们也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这就需要车企对市场具备更为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当然,在卡车领域谈工匠精神问题,眼下或许还不用上升到日本制造业所担忧的“过度”问题。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未雨绸缪才能走的顺利、长远。尤其是在大家都有足够进步空间的当下,如何进步,在哪些方面先行进步也是关键。否则,好不容易雕琢的性能提升反而不是客户急需,进而产生了供需错位,这样的供给过剩就太可惜了。
本文同期刊载于4月8日《现代物流报》第C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