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高新技术代替传统人力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对于物流行业来讲,要抢占发展先机,要重视智能物流的深层潜力。如今,物流智能化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未来骨干力量,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关键技术公关的催化下,智能物流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
智能物流备受重视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在
智能物流领域已经开始落地,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案例,智能物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宅急送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宣布,成立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检测和车辆动态监管。中国RFID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间经历过了一段高速的成长期。数据显示,2014年度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短期内行业整体将进入增长速度相对低的时期,但IIPA根据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国内在新兴产业投资逐年加大、部分细分市场RFID应用开始出现规模化趋势等系列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认为2015年开始,中国RFID行业将再一次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预计市场增长速度将从当前的25%左右再次提升到30%以上。根据IIPA的预测,2015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73亿元,2017年更将高达621亿元。从2013~2017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约2.4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7.88%。
事实上,早在2014年6月,国务院就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对物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视可见一斑。
智能物流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很多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的重心工作。与此同时,我国的一线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全面的参与到和各地方政府合建的智能物流体系中来,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等。物流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离不开信息化,交通运输信息必须互联应用才能产生效益。如何积极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加强互联应用开发与推广,是从交通运输部到省市交通运输部门,再到从事交通物流的企业正在致力开展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制约瓶颈不容忽视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物流企业仍处于相对比较原始、低级的阶段。据统计,当前我国已经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10%。并且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是社会物流成本偏高与物流企业盈利偏低并存。首先,物流企业效益略有改善。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2014年12月份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回升0.2个百分点,达到50.0%,该指数全年平均为50.7%,保持在增长区间。据重点调查物流企业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份,重点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0%,低于主营业务成本增速0.1个百分点;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为5.0%,高于2013年同期0.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重点物流企业费用压力依然较大,盈利能力整体较弱,但有所改善。其次,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2014年物流业总收入7.1万亿元,同比增长6.9%,保持平稳增长。物流业增加值3.5万亿元,可比增长9.5%,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2.4万亿元,可比增长8.3%;贸易物流业增加值6781亿元,可比增长7.9%;仓储业和邮政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和35.6%。
二是“物流围城”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紧缺日益明显;同时由于货运车辆的市内交通管控,导致“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证难求”的问题长期存在。
三是物流企业融资困难、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企业多属于轻资产企业,取得抵押贷款较难、资金不足都制约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能力低,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是科技化水平低。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属于“单家独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未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和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连接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集成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
把握时代发展机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一切传统行业和产业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所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领头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于物流的建设,而目前国内的物流发展还处在粗放式经营的格局中,如何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和大数据的应用,提高物流的配送和仓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推动着我国
智能物流的变革。可以说,智能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物流信息化包括了两大重点:基础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其一,在基础信息采集方面:大量物流信息还是要依赖手工录入,因此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后期的整个传输和应用,而这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们大多采取的一个方案是将RFID用在物流装备上,通过进行动态跟踪识别,间接掌握商品的信息,而不是一下子将RFID技术用到每一件商品上。而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研究中,把信息化和标准化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政府以及各级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制定物流信息化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其二,在信息共享和交换方面: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平台式信息交换共享的体系,打造物流信息“高速公路”,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立公共平台已经成为共识,大家都在呼吁信息整合。目前,全国有许多省市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建设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了信息互联互通的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了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但是,大家有时把公共信息平台理解成为一个有形的机构,一个集中信息储存管理的机构,或者是集中管理的数据库。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一个体系,有很多层次的工作要做,建立一些必要的集中管理的数据库可能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一种模式。所以,平台实际上是要创造一个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