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包括物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物流大国,很多指标已经是全球第一。”7月6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的中国物流企业家夏季峰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如是说。
然而,伴随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物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下,面对新情况、新挑战,行业在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迈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创新成为重要抓手。
新阶段的新特点
从概念的提出,到成长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我国物流业40年走过了,从起步到跨越发展,从封闭到全面开放,从跟随到引领发展之路。
崔忠付指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我国物流行业,就运行特点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
①物流运行基本平稳健康。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物流需求稳步回升。今年第一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2%;2017年同比增长6.7%;2016年同比增长6.1%;2015年同比增长5.8%。
二是物流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14.6%。
三是物流运行继续保持活跃态势。从去年的每个月的物流业景气指数来看,平均维持在55.3%。
② 物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消费和生产之间,过去生产是引导物流非常重要的一面,从现在来看,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以电商为主的消费已经得到大力的发展,去年我国快递件已经超过了400万亿件,整体增幅维持在30%以上。跟消费有关的,包括家电、服装、冷链等领域物流快速发展。
另外,制造业物流包括新兴产业、大型装备等领域增长迅速;一些高消耗、大宗商品的物流量则持续下降。
③ 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速。具体表现有五个方面:
一是物流新理念不断兴起;二是人工智能赋能物流发展;三是供应链在全国广泛发展;四是共享模式在全国普遍深耕;五是资本对物流行业的青睐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④ 物流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统计的规模以上的物流园区超过1200多家,也正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
⑤ 物流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创新不止于技术
不过,崔忠付还强调,从物流大国到物流强国,我国物流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有说明力的数据是:在公路物流领域,我国卡车的月均行驶里程不足1.3万公里,而国际上这一数字超过3万公里。
如何加快我国物流行业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步伐?掌链传媒记者在会场上听到的最高频的一个词--创新。
(1)物流创新的紧迫性。业内为何如此重视创新?不仅是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这个宏观层面对物流产业提出的要求,从物流行业本身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广东林安物流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余栋梁,在发言中提到的物流园区存在的“四少”现象,就是传统的物流园区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典型现象--
人在变少--因为传统的物流园很难承载新业态;车在变少--因为新建的物流园区利用率低;货在变少--因为实体商业不景气;商户在变少--因为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广东林安物流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余栋梁)
在圆通速递副总裁相峰看来,从行业层面来看,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仍然较低;从企业层面来看,增值和创新的服务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从市场层面来看,市场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从客户层面来看,客户价值创造需求日益提高,多重制约因素的交织,凸显了创新的紧迫性。
(2)物流创新说易行难。物流服务的特性决定了,物流创新的复杂性。
物流服务的无形性,造成创新成果难以保护、创新绩效难以衡量;
物流服务的异质性,要求针对不同的业务环境采取不同的服务创新组织形式和动态方法;
物流服务的易逝性,要求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有效地管理需求、计划与流程;
物流服务的客户参与服务过程的互动性,使服务创新过程中,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呈现高度的交互性;
物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造成难以区分什么是服务产品创新,以及如何服务流程创新。
(3)创新是必须被管理的。或许有人认为,物流创新不就是各种无人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么?的确,一提到创新,人们更多地与技术联系起来--
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越来越多地进入实操环节;自动化分拨设备地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快递分拣的效率和准确率;在大数据赋能之下,优化运输线路,提高了载货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相峰没有否认的技术在创新中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在物流业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创新并不是由技术带来的--今天的新技术在5年10年之后一定会成过时的技术--而是由管理带来的,是由企业家实现的。
(圆通速递副总裁相峰)
他还强调指出,创新是组织的基本功能,也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而且创新一定要有目的、计划,成体系地进行。创新一定要是能够被管理,而且必须被管理。
“创新需要有社会和文化氛围,要与企业家精神高度契合,要把它作为一个学科去深入研究。”相峰说。
掌链记者 隋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