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8月8日讯(微信:cn156news)
文章原题目:《再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与发展》
上个月去深圳调研,几乎遇到的所有企业都在谈论供应链金融,以至于一位一同参与调研的朋友疑惑地问道“到底什么是
供应链金融,人人皆谈金融,是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更有一位人士回应“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提出来的,是银行的金融行为,与产业企业经营和服务无关…供应链金融是中国独特的现象”。
闻及这些疑问和言语,当时心里的确有些五味杂陈,一方面的确为人人皆金融、为金融而金融,脱离实体产业运营而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也对供应链金融的误读、误解深感不安。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绝对不是中国特殊经济状况而产生的独特现象(尽管中国一些特殊因素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管理方式),这一创新趋势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在欧美发达国家广为关注。
诸如2015年10月麦肯锡的报告中指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资金的短缺或成本高昂、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效应等等因素,使得供应链金融在欧美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若干年有近20亿美元的发展空间,而且
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逐渐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转向了诸如金融科技公司这类创新型组织。
显然,供应链金融是今天网络化时代供应链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只不过其核心不在于纯粹的金融性活动,而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平台建设上搭建了跨条线、跨部门、跨区域、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和金融生态平台。
同时,供应链金融考虑到商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沟通流及资金流,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为产业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的问题,共同创造价值,最终实现通过金融资源优化产业供应链,同时又通过产业供应链运营实现金融增值的过程。
其实要更进一步地解读供应链金融,还是需要立足在产业供应链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质来看。具体讲,供应链金融从肇端至今,其运作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形象地概括为1.0、2.0和3.0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规律可以从结构、流程和要素三维来表现。
▇ 从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结构上看
三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呈现完全不同的结构状态。
在1.0阶段,商业银行的确是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产业供应链的参与各方与银行之间是一种资金的借贷关系,与传统借贷相比,结构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传统借贷是点对点的关系(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而供应链金融1.0则是点对线的关系(银行与供应链参与各方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银行,并没有真正参与供应链运营的全过程,只是依托供应链中的某个主体信用,延伸金融服务。
到了2.0阶段,金融服务的主体以及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逐渐从单一的商业银行转向供应链中各个参与者,也就是说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其他金融机构(如保理、信托、担保等)都可能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方。
因此,在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态主体的分工,即供应链直接参与方成为了
供应链金融交易服务提供商(供应链运营信息的聚合)和综合风险管理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和提供),而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从融资服务的主体转向流动性提供者(提供资金方)。
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由于服务企业不仅与上下游企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产生关联,而且整个的交易过程、物流过程和资金流过程是由服务企业设计和组织,供应链其他各参与主体与服务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依存关系,因此,其在网络中具有很好的信息资源。
进入3.0阶段,作为金融服务主体的企业,其功能和位置发生了更大拓展。此时服务企业不仅仅是供应链运营的组织者,更为成为供应链平台的建构者。
即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服务企业发挥着供应链业务协调者和流程管理者的作用,而在3.0金融阶段,除了上述功能外,服务企业更是网络链的平台建设者、管理者和规则制定者,因此,服务企业与其他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序列依存,更是池依存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网络中的参与主体范围极大扩展,不仅是供应链各环节都形成了复杂的群落(如不再是单一的上游或下游,而是上游或下游本身就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而且供应链的参与方从直接利益相关方延伸到了各种间接利益相关方(如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
▇ 从供应链金融的流程管理看
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银行只是在关注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状况,包括资金使用的目的、使用的过程和效果,以及资金的偿还。
至于供应链中的其他流程,诸如供应链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很少涉足,即便银行想要了解和管理这些流程,也因为没有产业供应链运营的切入点,较难实现。也正是因为如此,资金流的管理难以渗透到业务运行的过程中。
而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流程管理开始复杂化,为了全面地掌握供应链参与者,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和能力,作为
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方的服务企业需要全方位地管理供应链各个流程,包括参与企业的能力、供应链计划、供应链采购、供应链生产、供应链分销、供应链退货以及各种保障流程和措施,因此,其管理的流程呈现出多维的特点。
不仅如此,各个流程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频繁的,也就是说,通过各个流程之间的互动和衔接,能保障供应链运行顺利,从而使得融资行为收益确定、风险可控。
到了3.0金融阶段,由于其网络结构呈现出平台化、高度关联化的特征,因而管理流程既高度复杂又呈现出互动化的特征。具体讲这一阶段的流程管理需要管理好横向价值链流程、纵向价值链流程以及斜向价值链流程。
▇ 从供应链金融要素和信息流看
供应链金融1.0更加强调有形要素,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控制和降低供应链金融运营中的风险,其业务非常注重基于“物”的要素,基本单元包括应收账款、库存和预付款。
在供应链金融1.0阶段,大多数都是基于如上三个要素而开展的金融业务,如基于应收账款类而开展的保理融资、保理池融资、反向保理、票据池授信等;基于库存类开展的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以及基于预付类开展的先票/款后货、保兑仓等业务。
所有这些业务的管理核心都是保证“物”的真实性、保全性和价值性。而在无形的信息流方面,供应链金融1.0的把握程度较低,只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及时掌握“物”的状况以及资金运用和偿还的情况。
到了
供应链金融2.0阶段,非常强调流动中的“物”,而不是绝对的“物”的状态,亦即通过把握供应链中的交易结构和运营,来更好地判断资金需求和可能的风险,为供应链融资决策提供支撑。
因此,在无形的信息流把握上要求较高,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商流和物流产生的信息。
进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不仅仅要求整个网络有清晰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关系,而且在信息流的维度上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这表现为一方面信息的来源呈现出了高度的复杂性,即信息不仅来自于人与人的互联(如交易),也来自于人与物的互联以及物与物的互联。
另一方面信息的形态极大地复杂化,在这一阶段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信息不仅仅是供应链运营这种结构化的信息,而且也包括沟通、交流等非结构性的信息,通过这种复杂综合性的信息来刻画供应链网络的状态和活动。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其一,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核心在于供应链金融不是纯粹的金融活动或者游戏,而是立足在产业供应链并服务于产业供应链的行为,它对于优化供应链现金流量周期,乃至提升产业供应链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其二,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逐渐从要素金融活动走向了流程化金融,逐渐从单一的借贷走向了生态化金融,从而实现了依托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带动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同时又反过来推动产业供应链的发展。
其三,供应链金融真正能够发挥推动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建构供应链平台,做好供应链服务,为中小企业降低产业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不是假借
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大行资本游戏,甚至成为盘剥产业链弱势企业的手段。
作者简介:
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兼任北京现代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南开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金融专委会“中国物流金融智库专家”。
主要研究专著:《现代物流管理》(2009年)、《在平的世界中竞争》(2009年)、《哈佛商学院案例(第2辑):供应链管理》(2009年)、《供应链管理:物流视角》(2010年)、《服务供应链》(2012年)、《供应链金融》(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