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网全媒体报道:从小被饲养员精心照顾的动物,必然会丧失野性,一旦放归大自然,很难与放养的动物竞争。而受地方政府保护的物流企业,也会像在饲养员呵护下长大的动物一样,一旦失去当地政府的护佑,很难与在激烈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一较高下。
邵东县以规范物流市场为名,行地方保护主义之实的做法,乍看起来似乎是一个较为极端的案例。其实,与邵东县有相似做法的地方政府在国内物流市场并不鲜见。较为典型的是,在过路过桥费的收取上,许多地方对外地车辆与本地车辆,执行内外有别的不同标准。
各个地方政府保护当地
物流企业的 “高招”层出不穷。笔者把其大致为分三种类型:一是直抒胸臆型。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行阻止外地物流企业进入当地物流市场。近年来国务院在简政放权方面持续发力,在中央多次要求打破区域保护和减少行政干预背景下,这种 “明目张胆”的地方保护做法已经不是首选。
第二种相对 “隐蔽”,是地方政府保护本地物流企业较为常用的——曲线救国型。邵东县的做法就可以归为此类。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各种障碍,增加外地企业在当地开展物流服务的难度,从而达到保护地方企业利益的目的。如不正当的收费、前置审批等。
三是以权牟私型。这集中体现在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时,执法部门“拉偏架”。
从表面上看来,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保护当地
物流企业的做法,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间接促进了当地的财政收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实则,地方保护是当地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违反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产生 “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受到地方政府照顾的本地物流企业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市场风雨的洗礼。而缺乏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很难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人为地阻碍了正常的物流运动,将使物流丧失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功能。
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给物流产业带上的沉重的枷锁,首先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这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专心做好裁判员的工作,通过制定政策、法律 (规),为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尽快清理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有碍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地方性的法规与规章。
再次,要加大相关法律 (规)的宣传力度。地方政府主管物流的部门领导,树立较强法律观念,做到依法行政。
物流企业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管。这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完善权力监管体系等手段,减少和杜绝权力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