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早已过了暴利的年月,消费者从“抢着买”到“挑着买”的变化,让汽车厂商压力陡增。终端4S店的销售模式渐渐从“坐销”向“行销”过渡,参加各种各样的车展,甚至与各路二级经销商合作抢单,可谓想尽了一切办法。
但事实上,经销商利润仍然越来越微薄,尤其是近两年新建的4S店,由于没有客户积累,无法靠售后服务增加收益,因此经营陷入困境。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国内60%的4S店亏损。
即使是宝马这样“高大上”的品牌,最近也出现了“经销商集体逼宫,申请60亿元额外返点”的事件。而厂家要与经销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不拿出真金白银来恐怕没有实际效果,所以降低成本成了绕不过的坎儿。
市场发展到今天,在生产和经营层面降成本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近几年,整车企业纷纷加速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供应链各配套环节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而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又不断上升,这些都导致整车利润率的下跌。
而物流这次走上了前台,扮演的是“第三方利润源”的角色,整车企业寄希望通过优化物流系统来降低成本。物流的降成本空间有多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国内17家汽车行业重点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2.5万亿元,按照国内社会平均物流成本18%的比例,物流成本高达4500亿元,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个点,就可以节省250亿元。
可见,物流领域降成本空间巨大。其实,中国物流整体上成本偏高,很大一部分是公路运输的高空驶率造成的,由于各企业的物流都自成体系,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将物流公司独立,但是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因此运力不能充分利用。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打破整车对流物流瓶颈,降低空驶率,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一个好办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国内汽车整车厂的重视。
各自为政造成空驶率居高不下
随着市场的发展,物流管理的概念已经被各大整车厂所接受,为了提高物流专业水平和效率,各企业都在物流领域做了很多的工作。
中国的汽车物流公司,绝大多数原来都是企业的一部分,类似于物流部、运输部、仓储部等机构,随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逐渐被认可,各汽车企业将旗下的物流部门剥离,成立了独立的物流公司。例如:上汽集团成立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一汽集团成立长春陆捷物流有限公司,东风公司成立广州风神、东风车城、东本储运等物流公司,长安集团成立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福田成立福田智科物流公司,北汽控股成立中都物流等等。
这些企业虽然有合资的,有独资的,但事实上都与整车企业存在某种血缘联系,限制了其服务内容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目前整车物流服务商的服务内容以运输、仓储为主,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供应链整合服务较少,其所承担的外包业务大多在操作层面,战略规划层面较少。
鉴于服务内容的单一化,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尤其是运输业务,承运商割据一方。汽车集团间的激烈竞争成为旗下附属的整车物流商之间合作的障碍,物流商只能各司其职,阻碍了服务提供商通过大循环、扩大服务规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
据了解,目前整体汽车物流市场集中度很低,中国前五名汽车物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不足10%,全国性的大型服务提供商缺位。同时,竞争的无序也造成了行业利润率的下滑,空驶率仍居高不下。
整车物流对流从关联企业间破冰
在中国,汽车销售的大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六大区域,这种格局非常有利于区域间物流对流的形成。此外,迫于价格竞争的压力,个别具有现代物流意识的汽车物流企业已进行了尝试,与同行进行了初期的合作,如安吉物流与华航物流的合作,并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但遗憾的是,这种合作没能大范围的推广开来,“协作物流”长时期坚冰难破。
但是,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整合,各大汽车企业都在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进行全国布局,在全国分设几个工厂,生产不同的车型。使得整车对流物流在集团内部得以实现。例如:福田智科物流很早就在集团内各生产基地间实现对流业务,当运力用不完时也会承接集团外的业务,触角已经不局限于汽车,还包括制造业相关产品。甚至一些企业,可以设计出“牛奶圈”的路线,比如上海通用,在上海工厂、烟台东岳工厂和沈阳北盛工厂之间,实现凯越、爱唯欧和科鲁兹等车型的循环运输,解决空驶率的问题。
另外,在关联企业之间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汽车企业合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中国企业和几个外国企业合作,同时一个外国企业又和几个中国企业合作,使各大集团之间都多少能有所联系,只要有合作的意愿,切入点并不难找。同方环球(天津)物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这家物流公司是由一汽集团、广汽集团以及丰田汽车株式会社三方共同合资组建的,集合一汽、广汽及丰田长期积累的物流技术,利用丰田的先进管理方式和信息化管理方法,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管理平台,负责丰田在中国合资及全资事业体的物流管理、物流企划、物流业务咨询等,业务涵盖商品车(在中国生产的丰田品牌车及进口车)、生产用零部件、售后服务备件,使得天津和广州两地丰田系的产品实现了有效的对流,同时天津港上岸的丰田进口汽车和零部件也由此发往全国各地,保证了效率。
参照这个模式,大众系、本田系等其实都有合作的空间,如果内部做好协调和推进,随着大集团间的坚冰打破,中国整车对流物流将得到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驶率,减少物流成本。
市场竞争推动整车对流物流变革
尽管局部整车对流物流有所突破,在全国推广整车对流物流业务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在全行业推广尚需时日,在最关键的信息平台搭建上尤其阻力重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充分共享成为可能,更有利于整车对流物流的科学化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驶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06年,中物联汽车物流分会联合国内主要汽车整车物流企业,组建了“全国汽车物流联盟”,并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汽车整车物流对流平台”,但由于各种原因,平台经过试运营,并未取得应有效果。更遗憾的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直是物流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难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然,在观念上业内已经普遍认识到,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使信息系统实现一体化,在买方、卖方和第三方物流的许多实体间进行移动数据和传递指令,可以进一步完善汽车物流产业的管理模式,使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和整车厂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把尽量多的买卖信息整合到一起,使消费者可以迅速、方便、准确地货比三家,做出购买决策。因此,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自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安吉天地创办商用车对流平台—锐扑网,都属于行业整合的典型案例。
不过,由于企业间不能达成统计的共识,使汽车对流业务目前仍处在各自为政的封闭式状态,尚不能实现整个行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完全脱离母公司的哺育,即使在形式上成为独立的物流企业,但也无法像真正的企业那样运营。打破僵局或许只能等待,当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物流成本让各企业无法承受的时候,各企业或许有可能向市场妥协。比如在整个物流体系中,会更多地从效率角度考虑,而不会再单纯首先考虑自己的物流力量,更多地去采购第三方物流服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这些物流企业的业务将不仅局限于陆地运输,将会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将业务范围扩展到铁路、水路,甚至港口等领域,实现真正的“大物流”运作。进而,物流企业终将脱离母公司的哺育,真正走向市场,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协调,以及企业间的合作,打破整车对流瓶颈、降低空驶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