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警钟敲给谁?
2016-09-18 13:47:00
1266
0
第一物流网  尤达之
  第一物流全媒体9月18日讯(微信:cn156news )

  8月,产量4.2万辆,同比增长81.5%;销量3.8万辆,同比增长92.2%。1~8月,累计产量25.8万辆,同比增长111.0%;累计销量24.5万辆,同比增长115.6%。

  没错,这就是新能源汽车上月和年初至今所交出的成绩单。


  乍看起来,这一成绩单是蛮理想的,同比增幅均在1倍左右。但细究起来,这是刚刚度过“消费元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数据,如此增长幅度实在令人有些沮丧。

  要知道,去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8054辆,同比增长了3.5倍;1~8月,销量达到108654辆,同比增长也高达2.7倍。现在,只是过了一年而已,市场的上升势头就出现如此明显的下滑态势,谁能不失望呢?

  而分析市场不够火爆的背后原因,或有很多。但不能不提的则是,部分企业没有禁住诱惑,面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犯了大错。

  不夸张地说,如今市场的不再风光,可谓骗补行为敲给所有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企业的一声警钟。

  据报道,年初开始的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现象的联合调查,其实也是中国汽车业遭遇的20年来最大力度的一次行业审查。日前,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更是直接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

  据通报显示,仅5家企业,其骗补额度就超过了10亿元。至此,我们不能不问,其他骗补企业加在一起又是多大的“震撼来袭”?故而,不难想见,新能源汽车骗补敲响的警钟,也敲给了行业的监管者们,至此以后,定要对这类违法、违规行为加以严查、杜绝。

  当然,说到骗补的警钟敲给谁,其实也是敲给我们的消费者。

  此次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调查靴子”一天不落地,消费者的购车信心就无法恢复,选购哪些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只可能停留在观望中,直接影响了购车体验和提早用车。

  不过,想想以往,当一些消费者在挑选纯电动或混合动力等车型时,他们或许没有考虑过市场龙蛇混杂的现状,而是一味因价格等因素做出购车选择。可如今这样的不理性消费必须喊停,骗补的警钟告诉人们,青睐具有品牌效应、并未参与骗补的企业,才有安全感。

  同时,因为消费者购车变得谨慎,所以厂家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计划和市场推广上也都相应做了减法,大家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如此一来,本来一个需要爱护的新兴市场反而遭到了不小打击,这样的警钟,自然还在提醒,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顶层设计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最后,不得不说,随着针对90家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调查告一段落,以及骗补企业的陆续披露,从消费层面来讲,将有助于购买信心的提高。而眼下唯一迫切需要的,就是骗补企业完整名单的尽快出炉,让传闻中的各种“黑名单”或被证实,或被证伪。

  另外,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被广泛看好的行业虽不太多,但骗补行为在任何行业里都是不允许存在的。

  为此,从汽车行业中跳将出来,这回的骗补警钟也不仅敲给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它也敲给其他各个新兴市场的一切参与者。面对补贴诱惑,大家都该引以为戒,规范自我,以期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同期刊载于9月16日《现代物流报·汽车周刊》第C1版

点赞
收藏
尤达之
共发表7篇作品
最近内容
2018-01-24 13:28:51
2018-01-18 10:18:56
2017-07-05 10:22:18
2017-04-07 16:41:48
2016-07-15 11: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