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打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
2020-10-09 09:36:12
3675
6
掌链 丁俊发

主题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双循环大战略作有力支撑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一个动员令,向流通进军,向流通要效率、要效益、要质量,让流通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丁俊发1.jpg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重视市场化改革与推进流通业发展,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要求加快推进大流通、大市场建设,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2016年12月14 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通过流通这一杠杆,改善与提升供给端,促进与满足消费端。

2020年,根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形势,中央及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战略。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他要求,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这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一个战斗动员令,向流通进军,向流通要效率、要效益、要质量,充分发挥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重大作用,从某种意义讲,这是一场新的流通革命,将跨入新流通时期。

一、重新认识流通

(一)关于流通、流通产业与流通体系

1、流通

流通是什么?流通是社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政治经济学家都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独立部分,称为“三分法”,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科学分析,把交换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从而确立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分法”,这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流通以商品与服务的交易为核心,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与服务的完成,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实现货币的回笼。但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是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研究流通,从而涉及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59页),“在现实的流通过程中,资本总是只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并且它的运动总是分解为一系列的买和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85页)。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商品、服务的供给与消费要取得平衡,同样要取得商品、服务价值量与社会货币流通量的平衡,不然就会引起经济循环的不畅通。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注意到,“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全集,第23卷,第188页),所以在《资本论》中经常论述到流通要素、流通行为、流通过程。较多的讲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但由于运输业与电讯业的出现也开始论述到实物流通与信息流通,“有一些独立的产业部门,哪里生产的产品不是新的物质产品,不是商品。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经济上重要的,只有交通工业,它或者是真正的货客运输业,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的传递”(《资本论》二卷第6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马克思把它称为“追加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并且为了流通过程而继续”(《资本论》二卷17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流通是商流(商品价值形态的流通)、物流(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商品经济形态的流通)、资金流(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的总和。只有从这样的总体去研究问题,才能把握流通的本质与内涵,把握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流通产业

什么是流通产业?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跨界融合的产物。

流通产业是以商业即分销业为核心,由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生活服务业互相支撑的产业形态。是生产性与生活性双层结合的服务产业,离开了为生产建设与为人民生活服务两个根本宗旨,流通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大流通的观点,流通产业是分销业(批发与零售、佣金代理与特许经营)、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和相关生产与生活性服务业(如餐钦、住宿、邮政、回收、拍卖、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的总和,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产业。是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的总和,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的总和

3、流通体系

流通既有一个关联产业的横向结构,又有一个不同功能的纵向结构,涉及到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商品市场体系、流通运作主体体系、流通业态体系、流通管理体系等等,既有宏观、中观,有些也涉及到了微观。既有硬实力建设,又有软实力建设。既有点线面空间布局,又有虚拟的网络结构。所以,在设计流通体系时,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对于流通体系,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都是以商品为主要对象来构建的,后来又加上了目标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政府流通体系”。就是说,以设立一个政府部门来确立分工不同的流通体系。商业部是管生活资料的,形成了生活消费品流通体系。物资部是管生产资料的,形成了生产资料的流通体系。外贸部是管进出口贸易的,形成了进出口商品流通体系。供销社是管棉花、农业生产资料和土特产品的,形成了农村的商品流通体系。

第二阶段是1993年成立内贸部以后,提出了“产品流通体系”,有五个体系组成,即:粮食流通体系、棉花流通体系、菜篮子商品流通体系、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到了内贸部的后期,感觉以产品来分流通体系不完全科学,因为不同的产品有流通的共性,改为“管理流通体系”,有六个体系构成,即:商品宏观调控体系、多元化的流通企业体系、商品流通方式与营销业态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商品流通法律体系、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到了1998年国家内贸局时期,国家提出流通现代化,又改为“目标流通体系”,即:“建立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

第三阶段是商务部成立后,提出了“现代化商品流通体系”,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由五大体系构成,即: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在《国内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调整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绿色安全、利产惠民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有三个体系构成,即:农产品流通体系、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有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流通产业与流通管理一体化流通体系”。

(二)关于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

1、流通引导生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后序的分配、消费及交换要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决定着流通的内容、规模和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1979年版第36页)“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1979年版第37页)。但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当社会经济的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过程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1974年版第367页)。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总格局,这种情况下,是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

2、流通调节分配

在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序列中,分配在前,交换(流通)在后,分配的经济职能是借助社会经济规律确定社会各成员对社会产品占有的份额和比例,交换则是社会各成员在其对社会产品占有之后相互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它产品,从而达到最终消费。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从生产到消费,插进了两个中间环节,即分配和交换(流通),正是分配和交换这两个作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才维系着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转,换句话说,它们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由于分配是插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它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这种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然后在全社会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包括两种,一种是最终产品的分配,一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无论是最终产品的分配,还是生产资料的分配,都必须借助于交换(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满足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交换是分配的继续,没有交换,分配则不能彻底。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初次分配,也就没有再分配,也就没有交换。总之,分配的方式决定着交换的方式,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而交换(流通)对分配则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调节着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而且对分配能否进行到底起着决定性作用。

3、流通促进消费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消费,一种是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活性消费是消费品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再生产出新的劳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必须借助交换(流通)这个环节,换句话说,流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流通对实现消费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消费水平、结构问题,还有消费速度问题,这些复杂而多种需求必定对流通规模、结构、方式和速度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情况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既是一个客观真理,又是一个客观的实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费,消费的总量决定着生产的总量,消费的要求,决定着对生产的要求,消费的结构决定着生产的结构,消费的趋向决定着生产的趋向。住房是如此,汽车是如此,家电是如此,食品是如此,如果不是让生产去适应消费,而是为生产而生产,必然出现生产过剩或生产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生活与生产建设的需要。

(三)关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

1、基础性

流通的基础性主要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18年全社会的市场主体中,从事流通的企业与个体经营户大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大约有1.3亿人,占全国行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2%。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6%,流通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按国家统计局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相加)。流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血脉与神经堵塞,国民经济将无法运转。流通业与农业、工业一样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2、先导性

流通的先导性主要指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先行官与晴雨表。国民经运行如何首先在流通口反映出来。比如价格的通胀与通缩,既是供需关系的反映,也是供给结构的反映,也是营商环境的反映。PMI(采购经理指数)在50%枯荣线上下波动,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上升与下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反映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结构是否合理。恩格尔系数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我们的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抓生产,抓产品,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后,要求把重心转到流通上来,通过流通与消费来引导生产。

3、战略性

流通业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安全保障与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比如,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供需平衡,特别是粮食与能源,这个平衡主要在流通领域体现。又如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人民物资供应,关系到流通部门的战略储备、流通速度、抗压力強的韧性物流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升级改造,依靠信息化,中央及时提出了“互联网+”,二靠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成为新动能,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四)关于大流通、大市场观

1、大流通

从马克思讲述流通开始,马克思主义导师们讲的流通也都是大流。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邓小平的“市场流通论”,到江泽民、胡锦涛的“流通决定论”和习近平的“流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充实了大流通理论。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也是从大流通出发的,提出“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把发展流通供应链作为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提出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流通业税制。

2020.年9月9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也是大流通。他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这里不仅讲市场、讲商流,同时讲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也讲营商环境即人文流。

2、大市场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有三大特征:

(1)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可以看三个数字,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是生产资料消费总额;三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以2018年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万亿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3万亿人民币,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棉布等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4.6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大国。

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1978-2018的改革开放40年,有28年消费是第一拉动力,有12年投资是第一拉动力。中国是一个内需拉动型国家,14亿人口的消费加上四个现代化进程,市场空间十分巨大。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76.2%。

(2)中国是一个开放市场

1978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特别是2001年11月12日加入WTO以来,中国向全世界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进一步开放,中国政府从开放城市到开放地区,设立自贸区与自贸港,包括海南一个省建设自贸港开放特区,从2018年开始,专门在上海设立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总体方案的展开,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市场

交易方式、交易业态的多元化,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特色多元化。按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虚拟市场、特种市场,包括商业综合体、商业廊、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等等。目前是多种所有制共存,以国有流通企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包括外资企业,共同构筑了一个不同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流通格局。8万个全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产地、销地、集散地)以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以上的网上实物零售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市场一大亮点。

二、打好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

(一)对当前中国流通业的总体评价

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中国流通业有一个总体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对中国流通业也有一个总体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二)打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

两个百年,流通业作何担当?在双循环战略中,流通业如何发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流通业如何跟进?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流通业如何破局?中国经济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流通业本身如何转身,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帅中国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1、转变理念,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这里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与“重生产、轻流通”旧的思想烙印彻底决裂,牢固树立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观念,懂得把流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真正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基本建成了。二是推进全民流通意识,新时代、新流通,现代流通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都是市场主体。理念转换关系到现代流通体系能否健康发展,建议在中央党校开办省部级与司局级现代流通班,建议编写印发《中国现代流通普及读本》。

2、找准现代流通业“堵点”,加快现代流通体系顶层设计。

做工作一定要问题导向,只有把中国流通业吃透,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中国流通业堵点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两个个方,对政府来讲,国家仍缺乏对流通的控制力,流通制度性约束明显,缺乏顶层设计,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仍然突出,应急物流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从流通业本身来讲,流通业的数字化转型欠佳,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对生产与消费的引导不足;流通产业集约度差,创新不足,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与供应链服务企业,缺少国际话语权。要针对这些问题,堵漏洞、补短板,做好中国现代流通体系顶层设计,从流通大国走向流通强国。

3、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

什么是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它包括基础设施(如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枢纽、配送中心、储备库、冷链基地、公共信息平台等等)、技术装备与运作场所,新基建不少是商贸与物流领域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规划落实。什么是现代流通体系软件?它包括研发、供应链优化、人才培养、业态创新、标准制订、新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业的硬实力有极大提升,但软实力欠账太多。世界银行每两年公布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有六项指标构成(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2018年中国排名26位,这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第一大物流市场国不相称。中央要求把流通体系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统筹推进是非常正确的,物流主要体现硬实力的话,那么供应链主要体现软实力,软硬兼施,才能齐头并进。

4、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

《财富》杂志发布的 2019 年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国入围 129 家(含港澳台)全球第一,首次超过美国(121家)。但同时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大而不强。中国大陆上榜企业119家平均利润35亿美元,销售收益率 5.3%,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9.9%,低于世界 500 强的平均水平。对比中美两国企业的收入、利润和利润率水平,美国企业收入基本为中国企业收入的1.1倍,利润是1.7倍,利润率为1.5倍。中国上榜企业多集中在资源垄断性产业和金融部门,如能源、银行和电力等;而美国与人的健康、医疗、生活等有关的产业优势显著,如证券保险、批发零售、消费品、物流、医疗等,中国虽有阿里巴巴、腾讯、中远海洋、苏宁易购、中国邮政等入围,但与500强之首的流通企业沃尔玛以及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巨头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如何主要通过市场的机制,做大做强有国际影响力的流通与物流企业是一项战略任务,使中国真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物流枢纽与供应链创新中心。

5、着力提高流通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什么是流通效率?笔者认为,流通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与物流企业的融合度。打造流通产业供应链体系,打造流通企业核心竞爭力,非核心竞爭力外包。跨界融合,发展流通制造业、流通金融业。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服务企业的融合度越高,降本增效越明显。

(2)资源(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行业的与跨界的)的整合力。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才能合作共赢。

(3)流程的优化率。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但环节越多,交易成本越高。用大数据压缩不必要的采购、库存、在岗人员、过程控制、监管、回收,改善空间布局,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实现高效运行与降本增效。

(4)流通业态与流通技术的创新能力。流通业态创新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流通新科技是新业态的重要支撑。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个性化消费的迫切要求,线上线下结合、体验式场景消费、中央厨房、无人商店、步行街、消费综合体、网红直播、夜色经济等等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就是用信息化,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去改造与提升传统流通业。

6、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

(1)市场化,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比如价值规律、自由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等等,要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作用,政府不要超越红线去过多干预市场,但需要政府出手时毫不手软。流通业离不开市场,市场主体的进入与退出、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价格形成机制等等都与市场化密切相关。

(2)法治化。人治还是法治,权大还是法大,一直是大家议论的热点,原因是还没做到位,流通业是一个竞爭性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一个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法治尤为重要,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要同时发力,让流通业在法治的笼子里运行,加强行政监管。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业的法治环境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法律、法规、标准不完善;二是信用体系建设不力,信用缺失严重;三是政策不稳定,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相当普遍。如何“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新型监管机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3)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与服务不可能只在国内流通,中国早已融入国际经济,必须遵守国际公约,按国际规则办事,中国必须有大国担当,在当前某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而行的环境下,更要加快推进流通业的国际化进程。

7、提升流通业全球竞爭力

习近平提出,“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特别提出要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取得竞争优势。国内循环为主体,但必须与国外循环互相促进。(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调整外资在中国的产业结构;(2)完善进出口贸易结构与机制,确保中国从贸易大国进入贸易强国;(3)增强国内外产业融合度,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提升国际价值创造的参与度;(4)切实做好流通业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新型市场、物流枢纽与供应链创新中心。

8、创新流通金融产品

无论是货物贸易市场、服务贸易市场,还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都以货币为媒介,不管采用何种支付方式,一定要求货币流通量与市场上的商品价值量相一致,所以每个国家都有自已的货币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货币存在的形态与支付方式也在变化,各种金融产品随之增加,以满足市场主体在交易中的便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包括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期货、产业投资、股市、保险、税收、租赁、拍卖、拆借等等,要根据总书记要求,清理整顿,创新流通金融产品。

9、加快建立军民一体的应急流通体系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相关部门联合攻关,重构突发事件应急流通,特别是供应链服务体系,完善应急供应链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从供给、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加快建设集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确保应急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击能力强的应急流通体系。

10、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流通行政管理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建设的讲话,不仅是对流通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各级党政机关也是一道战斗指令。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很多问题必须从长远角度、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解决。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抓落实重在实效。要把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及时转化为具体政策和法规,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增强战略一致性。要设立工作台账,及时对账,完善评估机制,抓好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笔者一直认为,商务部的设立不是流通体制改革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流通体制改革还有很大空间,比如省一级的物流主管部门,分散在发改委、商务厅、交通厅、工信厅等,加大了管理成本。对流通的“放管服”改革要落到实处,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为流通企业减负,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等等。

我们有充分信息,通过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中国将进入新流通时代。

(作者丁俊发,系中国知名流通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研究员)


合作联系

微信下方.jpg

点赞
收藏
丁俊发
共发表39篇作品
最近内容
2022-12-07 17: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