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农产品走出“最先一公里”
2015-04-03 11:03:00
1280
0
现代物流报 张签名


  产地建冷库的效益及可行做法

  概而言之,产地建冷库的直接效益就是三条:

  一是错峰销售。去年2月中旬,面对批发价低于成本的现实,铜梁县高楼镇蔬菜大户贾晓东决定:500多吨莲白不卖了。不卖并不意味着贾晓东要坐以待毙。他将莲白运往60公里外的一个低温库存放起来。到了3月中下旬,北方蔬菜价格回暖。贾晓东的500多吨莲白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卖到北京、辽宁等地。去掉每吨240元的冷库费用、进出库转运费,每公斤纯利6毛钱。

  二是延长销售。重庆万州区盛产猕猴桃,去年全区种植面积发展到近2.1万亩。在自然条件下,猕猴桃的保存期不到1个月。若不想办法,进入丰产期的猕猴桃将滥市。过去销售半径小、销售时间短,基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现在随着同类农产品打堆上市的几率增大,生产者需要延长销售期;产地有了冷库,就可以确保农产品价格坚挺,用当地农民们的话说:“可以在冷库里面‘睡’上一年,然后慢悠悠地卖。”

  三是可提高合作社议价能力。利用冷库调节市场供应,合作社重新掌握了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增收空间变大。广东一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负责人说:“去年红萝卜出产时,销售价被压低,我们就没出售,在冷库存放半个月后再卖。”他算了一笔账:冷库能存放红萝卜140吨,销售高峰期红萝卜0.8元/斤,买入140吨共计成本224000元,存放半个月后,红萝卜升至1.6元/斤,全部运到广州销售完,收入448000元。扣除收购成本、电费、运输费、人工费等,可获利184760元。冷库60万元的投资,按类似的冷藏买卖,再做3~4批次,就能收回成本。

  农产品产地建冷库好处多多,而且乡村产地建10~20吨的小型冷库最合适,小冷库投资在2万~4万元左右,是一般农户能接受的范围。这种小冷库单元容量小,容易控制,出入库方便,一种产品很容易贮满、降温迅速、温度稳定、耗电少、自动化程度高,就像家用空调和冰箱那样容易管理。多个这样的小冷库建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冷库群,总容量可达到数百吨、上千吨的规模,它的总投资与同等规模中、大型冷库相近。但它可以保鲜更多的产品和品种,根据其不同的保鲜温度要求,可实现任意分别控制,这是大容量冷库不容易做到的。

  既然好处多多,为何发展得却如此迟缓呢?关键在资金。一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民间建冷库的热情很高,政府也表示支持,但需要具体部门划拨资金时,农业部门认为资金要‘丢’到地里,才算是支持农业;商业系统则认为,冷库建在产地,还没进入流通领域,不归他们管。产地建小型冷库,平均1吨的库容建设费需要两三千元,大大高于普通建筑物的修建成本,还有后续运营费用,一般农户和小型合作社普遍缺乏资金。”

  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将果蔬冷库建设作为该规划重点扶持的八大工程之首,提出到2015年底要增加冷容1000万吨。但国家财政的扶持只是资金导向型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倾斜性资金扶持,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可采用合作社、大户联合投资等方式建设冷库,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广东自2011年起,农业厅就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支持合作社农产品前处理加工设施与产地冷库建设,至2014年,全省合作社已建成冷库近10万立方米。冷库产品已列入广东省农机购机补贴,每200立方米的冷库,农业机械化办公室就给予设备补助2.63万元,农产品生产大户和合作社都有补贴资格。

  以往的巨大损失惊人,如今的冷库缺位依然,如不彻底改变,大量上市的优质农产品将会继续成为生产和经营者的噩梦。习主席在十八大期间为我们描绘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需要一个一个的实现;而让农产品首先走出“最先一公里”,则无疑是广大农民致富的第一个梦想。
点赞
收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