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链长制”破局全球产业链重构:从补链到强链的现代化突围
20小时前
589
0
掌链 雪晴

4月24日,特朗普政府接连放风要对中国关税"大放水",从原来145%的天价关税要降到最低35%,《华尔街日报》都惊呼这是"史诗级转弯"。

同在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将中国输美商品最低关税税率提高至145%,部分商品关税高达245%这一政策直接冲击占美国进口份额22%的中国商品,而作为外贸大省的浙江尤其受影响。

微信截图_20250425211553.png

2024年,浙江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外贸规模再创新高。其中,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5.26万亿元、3.90万亿元和1.36万亿元,占全国份额分别为12.0%、15.3%和7.4%,稳居全国第3位、第2位和第5位。

浙江不仅是民营经济大省更是出口大省,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GDP、87%的就业和92%的企业数量。由此,一旦关税落地,浙江省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将被严重压缩,尤其是义乌小商品、宁波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面临订单转移风险。

图片1.png

面对困局,浙江以“链长制”破题——2019年中央部署“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后,浙江率先于2020年4月推出链长制省级战略,2024年再推“链长制2.0版”设立500亿元产业链安全攻坚基金,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40%(达38万辆),集成电路产业链签约12个高端芯片项目(总投资300亿元)

《掌链》第3期《供长制观察》揭秘:浙江如何从“补链”迈向“强链”。

一、政策演进:浙江链长制的顶层设计与迭代


1. “五个一”模式:从顶层设计到一线攻坚

浙江首创的“五个一”模式,即“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通过“省级链长牵头、多部门专班协同、全链条闭环推进”的机制,打破传统行政壁垒。

截至2023年,省级链长累计召开协调会超300场,解决企业用地、融资、技术攻关等问题超1500个;专班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40%,如宁波集成电路产业链专班仅用3个月完成中芯宁波项目用地审批。

2023年,海康威视因全球芯片短缺面临供应链危机,杭州市数字安防链专班联合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攻关国产图像传感器芯片,并协调宁波港优先保障原材料运输,最终推动企业出口逆势增长25%,全年营收突破900亿元。

2021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袁家军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链长就是‘施工队长’,专班就是‘工程队’,必须直奔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专班不能只挂名、不办事,要确保‘五个一’一竿子插到底!”

2. 动态考核机制:以结果倒逼责任落实

浙江将链长制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要求链长每季度提交“三张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并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对连续考核落后的地区,由省委督查室约谈链长;对成效突出者给予资金、政策奖励,如宁波因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获省级1亿元专项奖励。

2023年省级链长考核优秀率达90%,落后地区同比下降60%;绍兴纺织产业链因2022年考核不合格被约谈后,引入阿里云工业大脑改造织造工艺,2023年行业利润率提升3个百分点,规上企业亏损面缩小至5%。

202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2023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链长制考核要‘刀下见菜’,干得好的戴红花,干不好的打板子!绍兴纺织业的教训说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思维!”

浙江通过“五个一”模式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依托动态考核机制压实主体责任,两者形成“目标—执行—反馈”闭环。这一机制的本质,是将“政府有为”深度嵌入“市场有效”,为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浙江解法。

为系统梳理浙江链长制的政策脉络,下表按年份汇总了关键政策节点、核心举措及对应成效。

表.png
二、重点产业链及链长制工作:浙江的实践与突破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动态优化15条重点产业链,新增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等5条产业链,深化‘链长+链主’协同机制。

报告明确将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列为重点领域,并强调“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光伏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等高端装备集群”。

1. 数字安防产业链:全球霸主背后的“链长力量”

政策支持:《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视觉智能产业基金,重点投资芯片、算法等短板领域。

成效数据:根据IHS Markit数据显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链主2023年合计占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42%;2023年杭州市经信局数据显示,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集聚企业超1500家。

尤其是2022,在美国芯片制裁下,导致海康威视高端芯片断供,链长王浩协调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攻关国产AI芯片,2023年“西湖芯1号”实现量产,成本降低30%,支撑海康威视海外业务逆势增长18%。

2. 集成电路产业链:从“卡脖子”到“国产替代”

政策突破:《浙江省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对晶圆厂给予最高20%设备补贴;2023年成立“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整合中芯宁波、杭州富芯等50家单位。

成效数据:中芯宁波12英寸特种工艺芯片月产能达3万片,填补国内车规级芯片空白;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较2020年增长150%。

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布局杭州、宁波、台州三大基地。

政策亮点:《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全链布局;对零跑、吉利等车企给予每辆新能源汽车最高1.8万元补贴。

成效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2万辆,全国占比7.5%;衢州华友钴业成为全球最大钴材料供应商,供货特斯拉、宁德时代。

表2.png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贸易摩擦的双重冲击,浙江以“链长制”为支点,撬动了一场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突围”的产业变革。从数字安防的国产芯片攻坚到新能源汽车的生态闭环,从动态考核的刚性约束到“链主”企业的市场引领,浙江用硬核数据证明:产业链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的实践答卷。

2024年“链长制2.0版”的推出,不仅是政策的迭代,更是浙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的宣言。未来,当更多省份效仿这一“浙江解法”,中国产业链的韧性必将成为抵御风浪的压舱石。正如袁家军所言:“钉钉子,钉到底才有回响”——浙江的答案,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的明天。



掌链专栏:《链长制观察》

《链长制观察》是掌链总结各省/市/州及县/区等负责人,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探索,为读者了解“链长制”,为行业推进“链长制”提供参考。

编辑:雪晴

底图.jpg

点赞
收藏
雪晴
共发表96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