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欧供应链的裂缝,不是从大国与大国之间开始,而是从一些跟中国原本无矛盾无对立的小国开启,这或许是中国国际供应链安全意想不到的。
1月19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记者会上称,立中关系交恶造成商业损失,立需要实施降温计划。
为向美国递交投名状,面积仅6.53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小国立陶宛在国际上算是“出了名”,和一般小国多在夹缝中求中立不同,立陶宛不惜惹完了俄罗斯,又来招惹无冤无仇的中国,令人瞠目。
其实,自2019年新总统瑙塞达上任之后,立陶宛政府对华态度开始180度大转弯,出台了一系列不友好的举动。
2020年2月,立陶宛政府降级参加中国-中东欧17+1峰会,仅派交通部长出席,并在三个月后完全退出旨在加强经贸合作的“17+1”合作机制;3月,宣布年底在台湾开设“贸易代表办公室”;2020年5月,立陶宛议会通过涉疆人权决议,攻击中国搞所谓“种族灭绝”,还要求恢复香港“独立”和西藏的“宗教自由”。
实际上立陶宛“变脸”的根本原因,还是立陶宛政府把立陶宛特殊地理位置、对华关系当做筹码,换取北约、特别是美国的长期驻军。
一、立陶宛的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Location、Location、Location”是物流和运输的决定性因素。立陶宛敢于和中国“叫板”,也是因为它独特的额地理位置。立陶宛位于欧洲地理中心,可辐射西欧、北欧和独联体国家,物流业占立陶宛GDP必中的12%以上,远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数据显示,2018年立陶宛运输与物流业同比增长15%,收入超过了107亿欧元。全球范围内有超过7500家物流领域相关企业布局立陶宛,包括DHL、DB Schenker等全球知名企业,还有Girteka Logistics这样的本地巨头。
多功能无冰深水港:立陶宛最大的运输中心——克莱佩达港可容纳长达350米的船舶,拥有33个专用码头,每年有超过7000艘船舶停靠在该港口,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港口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波罗的海地区和独联体国家的跳板,机身欧盟最具竞争力港口行列。
2000-2017年克莱佩达港口货物总周转量(百万吨)
“一带一路”列车重要节点:目前立陶宛已经有8条国际集装箱班列在波罗的海地区与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之间运行。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需40天,国际集装箱班列可以缩短到10天,缩短3/4的时间。
首个1435毫米轨距的国家:立陶宛是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第一个建造欧洲1435毫米轨距的国家,将立陶宛与西欧国家连接起来。立陶宛铁路线总长为1877.2公里,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和波兰直接连接起来,与中国公司:CRIMT、中工国际、中外运、嘉里物流、招商局集团等密切合作。
二、与中俄同时交恶 供应链体系受创
1月21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报道,立陶宛国内多家大型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正计划放弃在立陶宛的业务,打算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据悉,企业负责人敦促立陶宛政府尽快恢复对华关系,否则企业将别无选择,只能关闭位于立陶宛的生产线。
(1)制造业供应链受创,企业面临困境
就立陶宛作为支柱且具有出口优势的木材加工行业而言,由于立陶宛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木材加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是立陶宛制造业的重要支柱,包括木材及制造业、家具业和造纸业等。
立陶宛本国市场小、需求量一般,产业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大。自2017年中国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后,中国进口木材的需求日益增加。立陶宛政府继续破坏两国的经贸环境,打击中立贸易的信心,立陶宛的木材业也将丢失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尽管1月,立陶宛财政部长凯斯特就表示,受中立关系影响,立陶宛一些出口企业面临困难。立陶宛政府从欧洲区域发展基金中拨款600万欧元,帮助受影响企业提高商业竞争力。但凯斯特承认,与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相比,这笔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2)港口、集装箱货物骤降
2021年12月27日,立陶宛装卸公司协会主席维多塔斯•希里奇科表示,2021年,由于白俄罗斯货运暂停,立陶宛克莱佩达港损失超4%货物。
2022年起,受中立关系的影响,一些客户开始避开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转而将集装箱运往拉脱维亚或波兰的港口,预计2022年立陶宛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吞吐量可能会下降30%-40%。港口公司表示,正在通过接触并扩展新客户以弥补损失,但考虑到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这并不容易。
立陶宛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短期内也不是无可替代的。我国“一带一路”连接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本立陶宛是“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联通节点,但是现在立陶宛却不断试图破坏与中国的关系。
据悉,与立陶宛临近的塞浦路斯,由于先进的海运管理和技术装备,或将取代立陶宛的地位。
(作者 胡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