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货架相对于堆垛机、AGV、分拣机等产品来说,其生产确实相对简单一些,但货架本身对于承载的要求、抗地震的要求、变形的要求,无一不包含很深刻的理论基础。不过,很少有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今年以来,“互联网+”火了,“互联网+”物流装备随之产生也就毫不奇怪。事实上,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此的理解也不一样。笔者的理解更趋向于在互联网时代,物流装备如何借助于互联网快速升级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互联网时代与传统时代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距离近了,时间快了。对于制造业来讲,由于市场需求个性化趋势使然,过去的“规模化生产”正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转变,同时,市场上要形成信息化全覆盖。
货架是物流装备非常重要的产品之一,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货架生产的绝对第一,每年仅物流仓储行业需求量在100万吨以上,各种规模的货架企业不下300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约10余家。然而,与我国其他行业制造业一样,产品的单一性和同质化趋势明显,导致价格战此起彼伏,无休无止,整个行业生存环境恶劣。质量下降、安全隐忧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那么,作为处于漩涡中的货架厂商,有无良策避免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做到这一点却殊为不易。
制造,不似想像那般简单
许多人,包括业内人士都认为,货架生产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过很多货架生产企业,他们既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也有年产量很小的企业。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其在承受来自市场无序竞争的压力。究其原因,莫过于其对货架本身技术难点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键原因。
诚然,货架相对于堆垛机、AGV、分拣机等产品来说,其生产确实相对简单一些,但货架本身对于承载的要求、抗地震的要求、变形的要求,无一不包含很深刻的理论基础。此外,货架的表面处理、适应性、耐久性、耐极端温度、耐极端环境、结构的合理性、材质的选择、安装的要求等,无一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过,很少有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我国很多低质量货架的产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导致。笔者曾经参观过一家著名电商的物流中心,其货架完全不符合要求,不仅用材极其草率、偷工减料、制作粗糙,且安装极不规范,整个货架让人感觉摇摇欲坠,非常危险。
很多企业贸然试水货架制造,也就是低估了货架本身的技术含量,认为货架制造门槛很低,投入很低。他们不重视科研投入,不重视理论计算和科学实验,不重视有针对性的设计,只会盲目抄袭,结果导致生产出来的货架往往出现材料浪费、不符合使用要求、存在重大缺陷、基本性能不符合要求、质量低劣等一系列问题。有些还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前几年曝出的多起货架垮塌事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未来,大规模定制化受宠
回到大规模定制化,这里包括两个含义:大规模和定制化。大规模讲的是生产的量要大,定制化讲的是个性化需求。两者看似矛盾,却是未来货架市场的基本趋势。业内众所周知的全球顶尖物流系统集成商胜斐迩,不仅是靠货架生产起家,而且目前其主要业务之一仍是货架的生产制造。
所以,在激烈竞争环境下,没有规模化效益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可以预见的是,目前国内生存困难的小微货架生产企业,无一例外与其他领域一样,大部分将面临淘汰或被整合的风险。
因此,货架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在货架生产企业中,过去把差异化简单的理解为表面的差异,如立柱尺寸的差异,孔型的差异等,这哪里是创新呢?简直是瞎折腾。
货架的差异化从根本上应走标准化的道路,统一尺寸、统一标准是当务之急。差异的内涵应是对不同客户需求的准确理解,要体现在设计的科学性,形态的多样性,对目标准确的适应性,基础构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的快速响应等,要在生产工艺,材料选择,科学实验几方面下功夫。既要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又要将安全性放到首位。
首先,货架的生产手段非常重要。要生产出高质量的货架,不仅要有完善的前处理手段,轧制、除锈、表面喷涂、烘烤更是关键。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大型生产厂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大大提升了货架的品质,并对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这将对其他厂家产生巨大的压力。
第二,货架生产的自动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如采用全自动轧机生产线,大量采用焊接机器人完成横梁焊接,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第三,新材料的引进也是个性化的内容之一。如目前广泛采用的镀锌板工艺,成本将会有较大的下降,应该引起行业的重视。
第四,关于新产品的开发,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国的货架产品,近10年以来,还是有很多创新的。如音飞对隔板货架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但货架产品在广泛的适应性方面缺乏更多的创新,产品的多样性也非常有限。目前比较热门的穿梭板货架会是一个突破,对密集货架的研究也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第五,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的躁动和不安分,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风险。比较典型的是现在某些设备生产企业要成为系统集成商,而一些集成商也要争着生产设备,货架企业也是如此。
若仅从市场的趋利性去分析,这一现象无可非议,前面说到的胜斐迩就是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在2000年后,胜斐迩通过多次收购,成功的从一名货架和周转箱制造商转变成目前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系统集成商。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企业贸然闯入那些并不擅长的领域,可能会过多分散专注于擅长领域的精力,错失精耕细作的良机,企业还可能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来不及顺利完成华丽转身。所以,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企业间的协作分工才是做大做强的正确道路。
(作者系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