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供应链污名化并脱钩后,德国风电就能安全崛起了?
“没有中国制造的风机叶片,德国人的风力发电计划就像断了翅膀的雄鹰。”
3月11日,《德国经济周刊》发布报道称,德国两大能源巨头EnBW和RWE明确警告:如果没有中国风电供应商的参与,德国2030年风力发电扩张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在3月3日,德国政府对使用中国制造的涡轮机的北海海上风电场项目表示严重担忧,表示该项目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风险。
在同一周内,德国国防与战略研究所(GIDS)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政府阻止中国风机进入北海风电场。
与德国汽车工业一样,虽然德国政府想要以“去风险化”为理由“对华脱钩”,但是均遭到了相关领域巨头企业的反对。
是要中国供应商可以提供的廉价清洁能源还是继续以“去风险化”对华脱钩?德国陷入两难,本期掌链《脱钩的代价》带来相关报道。
(图源:德国经济周刊)
1.又有报告开始造谣“中国技术”
3月3日,POLITICO发布报道,POLITICO看到的一份由政府支持的分析报告警告称,如果不限制中国在德国安装风力涡轮机,德国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凝聚力将受到威胁。
德国国防与战略研究所(GIDS)智库编写的报告暗示,中国可以通过风力涡轮机“收集敏感数据”,“远程关闭风力涡轮机”,甚至将其作为“政治施压手段”或“经济战工具”。
但是这份报告和德国反华学者郑国恩所报告的新疆“强迫劳动”一样完全缺乏事实依据。
3月6日,中国欧盟商会(CCCEU)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德国智库的指控“在技术上站不住脚,缺乏事实依据”。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风电设备的安装位置是固定的,选址、建设都要经过当地政府严格的审批和监督,根本不可能被随意远程控制,也不可能收集敏感数据。”
2.中国风机是德国清洁能源的“救命稻草”
正是因为这份报告,让德国北海博尔库姆海域的16台中国明阳智能风机成了风暴眼。
德国Luxcara公司原计划在此打造欧洲首个中国风机海上项目,却因GIDS的“安全风险”指控陷入停滞。
(图源:德国经济周刊)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批风机价格比欧洲同类产品低50%,且附带“分期付款”优惠——这正是德国能源企业难以抗拒的诱惑。
数据显示,德国陆上风电建设成本已飙升至2500欧元/千瓦,而采用中国设备可骤降至1200欧元。
更致命的是,欧洲本土供应链严重短缺:制造一台8兆瓦风机需180吨碳纤维,但欧洲产能仅能满足30%需求。正如EnBW发言人直言:“欧洲供应商排队要等3年,但我们的风电项目必须在2027年前并网。”
讽刺的是,德国目前尚无一台中国风机在运,但所有本土厂商的涡轮机都依赖中国生产的传感器、齿轮箱和叶片碳纤维。
这场“去中国化”运动,反而暴露了德国风电产业的“空心化”危机。
2025年初,德国政府效仿对华为5G的禁令,试图在风电领域复制“去风险”剧本。
但是现实给了他们一记耳光:西门子能源因缺少中国稀土,风机电机产能暴跌40%,本土叶片制造商Nordex因碳纤维断供,被迫将交货周期延长至26个月。
更荒诞的是,德国《国家氢能战略》计划2025年建成5GW电解槽,但所需镍基催化剂60%依赖中日韩供应。试图用“欧洲制造”替代的结果?氢能项目成本激增200%,导致巴斯夫等巨头将生产线迁往摩洛哥。
这场“政治正确”的运动正在摧毁经济理性:
成本黑洞:禁用中国设备使风电项目审批周期从4年拉长至7年,土地租金暴涨5倍至4000欧元/公顷。
技术断层:欧洲风机单机容量停滞在15兆瓦,而中国明阳智能已推出20兆瓦海上巨无霸。
绿色悖论:为达标而仓促上马的欧洲设备能效低下,反而导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增加18%。
德国金属行业协会的警告已成现实:“我们正在用天价风机,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做嫁衣。”
2026年1月,欧盟碳边境税(CBAM)将正式生效。
这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德国风电产业无疑是双重挑战:若继续使用中国设备,每台风机将额外支付90欧元/吨的碳差价;若改用欧洲设备,成本激增却可能触发“绿色倾销”调查。
数据显示,中国风机碳足迹为8吨CO₂/MW,而欧洲设备因工艺落后高达15吨。但根据CBAM规则,只有使用欧盟认证的碳核算体系才能抵扣——这正是中国企业尚未突破的技术壁垒。
更残酷的是,德国北海风电场若无法在2028年前并网,将错过欧盟每度电6.5欧分的补贴锁定价,直接损失超12亿欧元。
德国正尝试新的行动:通过卢森堡子公司采购中国零部件,再以“欧洲组装”名义规避审查;莱茵集团提出“中国制造+欧洲标准”模式,要求明阳智能在汉堡设厂;或是推动中欧碳市场互认,将中国CCER碳汇纳入CBAM抵扣体系。
但柏林智库的警告振聋发聩:“当德国为风机传感器是否装后门争吵时,中国已拿下全球78%的绿氢电解槽订单。”
从5G到风电,从碳纤维到电解槽,德国的“去风险”困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新能源革命中,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代价。当欧盟碳关税的倒计时声与北海风机的轰鸣交织,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商业竞争,成为21世纪大国科技较量的缩影。
德国能否在“安全偏执”与“气候危机”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漂泊在北海上的中国风机里——它们沉默旋转的叶片,正切割着旧秩序的枷锁,也丈量着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
1. Energiekonzerne gegen Verbot chinesischer Bauteile in Windanlagen. Wiwo
2. Der Mann hinter den chinesischen Windrädern in der Nordsee. Wiwo
3. German think tank report’s claims against Chinese wind firms ‘baseless’: CCCEU. Global Times
4. China could blackmail Germany via wind turbines, report warns. POLITICO
编辑: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