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025 中国汽车面临四大挑战
2015-07-06 13:52:00
960
0
中国汽车报 李显君
三汽车业应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
在把握《中国制造2025》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需调动全行业、社会相关团体的智慧,积极寻求有效、系统的对策。在此过程中,必须关注如下两点:
1.确立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制定“中国汽车制造2025”规划
根据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和《
中国制造2025》,应将发展汽车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制定详细的“中国汽车制造2025”,同时提出“中国汽车制造2035”和“中国汽车制造2045”纲要。
规划和纲要的核心使命应该是:突破汽车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体的显性指标包括:培育若干个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在关注领域上,既要关注整车也要重视零部件实现途径,既要关注新能源汽车也要关注传统企业,因为新能源汽车仅仅解决了动力问题,但仅仅靠动力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实现汽车产业整体创新和竞争的突破。在关注协同点上,要加强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
关于汽车强国战略制定的组织实施,笔者认为首先要遵循战略咨询的科学程序,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演化及现状进行全面诊断,并选择好对标国家和对标企业,准确把握资源和能力、优势和劣势,特别是要找准60多年来我国汽车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因为制约的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即便制定了书面战略,也难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真正突破。其次,要建立政府、企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及咨询团队,推出相关的报告,以此作为制定中国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规划及纲要的基础。
2.推进整合创新系统,切忌潮流化和极端化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产品,汽车产业是系统性、相关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单一环节的突破不能实现总体突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均主张,创新不是靠单一组织或单一环节能孤立完成的,而是多组织、多环节合作演化、共同作用的过程。产业创新系统性和生态性已被发达国家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同,并赋予到产业创新实践及政策中。因此,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技术突破、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需要推进整合创新系统。
整合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最缺的能力,原因之一是全行业更关注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尽管核心技术是产业竞争和创新的关键,但一国产业仅靠技术创新是绝对不能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新工具,正在改变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制造方式,“互联网+”和职能制造方兴未艾的情况下,制造业越来越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整合。
就技术创新而言,它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但这些年我国973和863项目主要资助产品创新项目,而忽略了工艺创新;汽车企业内部也存在重产品开发、轻工艺开发的现象。整合创新强调系统性,创新的各类主体,如政府、企业和大学等研究机构要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要认识到,管理、文化、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样重要。
此外,非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非技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等,例如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特斯拉和比亚迪重要的核心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要想建立汽车强国,必须改变只重视整车而忽视零部件产业的做法。1956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是日本对汽车产业扶植作用最大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植中小零部件企业,因为他们意识到零部件是日本落后欧美的关键所在。这一法案,在推进日本建立汽车制造业强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概念在国内十分流行,似乎只要应用这些工具或推行这些方式,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就能马上实现突破。这种认识误区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强国之路。
首先,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只是制造业的工具,如果没有战略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要素,光有这些工具无法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汽车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尽管是趋势,但如果中国汽车产业没有过硬的机械制造能力,仍然不能制造出世界级产品和品牌。工业4.0一定是建立在工业1.0、2.0和3.0基础之上,能力的发展一定是一个积累过程。如果中国汽车产业只在概念的潮流和炒作中向往未来,那么大而不强的竞争窘境将无法改变,好在《
中国制造2025》已提出了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