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莫会重启“龙象共舞”:西方压力下的中印供应链再靠拢
5小时前
532
0
掌链 管一

日前,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这是莫迪七年来的首次访华,也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峰会。据报道,本届峰会有20多国领导人参加,规模为上合组织历史之最。

莫迪在9月1日结束行程时通过社交平台X(原推特)发文,称此次访华“富有成效”,他在峰会上阐述了印度在关键全球议题上的立场,并感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政府和人民成功举办了峰会。

(中俄印三国领导人会晤 来源:纽约时报)

他在帖文中写道:“结束了对中国富有成效的访问。我在这里出席了上合组织峰会,并与多位世界领导人进行了交流……感谢习近平主席、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成功组织了此次峰会。”

一、合作伙伴而非对手:西方压力下的“龙象共舞”

8月31日,习近平在天津迎宾馆会见了前来出席峰会的莫迪。这次会晤是两国领导人自2022年后首次在双边场合正式会面,标志着中印高层交往的重启。双方在会晤中一致强调,中印应做互相成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地缘政治对手。

习近平指出,中印两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肩负促进各自人民福祉和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振兴的责任。他表示,“龙象共舞”——中印两个大国友好共处、合作共赢——是双方的正确选择。莫迪也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表示印度和中国应该视彼此为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并称印中双方的共识远多于分歧。

此次习莫会的背景是近期国际格局的变化。就在会前五天,美国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总税率高达50%。有分析指出,美国这一突然举措重挫了美印多年来培育的战略关系,而华盛顿原希望印度在地区内牵制中国。在此背景下,外界普遍解读习莫会释放出中印携手对冲西方压力的信号。

(2月莫迪与特朗普会面 来源:纽约时报)

莫迪在会谈中明确表示,印度奉行战略自主,不会受制于第三方影响,将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关切的基础上推进对华关系。他强调,印度和中国作为拥有自主外交政策的国家,其双边关系“不受任何第三国影响”。

中国官方媒体也评论称,中印关系近期“升温”表明美国试图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策略已然受挫,印度正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北京方面对中印走近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双方在西方压力下加强合作是理性选择,也是一种共同担当。

8月,莫迪将七年来首次访华,出席在天津举行的地区安全峰会。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出席,这三位与美国存在不同程度分歧的领导人将齐聚一堂。前印度驻华大使顾凯杰(Vijay Gokhale)称,他承认,中国作为资本和技术的来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伙伴,为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对抗“特朗普式混乱”的关键平衡力量

二、聚焦经贸与供应链合作

据印度外交部发布的声明,双方重申中印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并强调分歧不应演变成对抗或争端。

声明指出,莫迪特别强调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稳定对于双边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双方将继续努力寻求公平、合理、并为双方所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在经贸合作方面,声明称两国同意从政治和战略层面出发,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并推动缩小印度对华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

经济与贸易合作是此次中印领导人会晤的核心议题之一。莫迪在会谈中表示,印度致力于改善对华关系,特别强调希望缩小两国近年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目前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高达约992亿美元,创下新高。习近平回应称,中国和印度应将彼此视作发展机遇而非威胁,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双方同意从战略高度出发扩大全面贸易和投资往来,中方也愿意为印度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以缓解逆差问题。

具体举措方面,中印双方近来已经开始恢复和拓展经贸交流渠道。莫迪宣布,两国自2020年以来中断的直航航班即将恢复。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外长王毅访印时,中方同意解除对稀土、化肥和隧道掘进机等对印出口的限制,为印度获取关键工业物资提供了便利。同时,印度朝圣者前往西藏宗教圣地的传统路线也重新开放,双方取消了此前互相针对游客的签证限制。

这些措施表明,中印经贸和人员往来正在逐步回归正常轨道。中国驻印大使孙卫东(徐飞洪)本月早些时候明确表态,中方反对华盛顿对印度征收高关税,并将“坚定地与印度站在一起”。有观察人士指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有助于稳定地区供应链和贸易网络,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寻求共同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企业在印遭遇的障碍与梗阻

尽管官方态度出现缓和,但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印度市场依然布满荆棘。自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对中资公司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管制:投资审查方面,凡中企对印投资均需内政部和外交部安全许可,审批周期长且充满不确定性。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多起并购、合资案流产。除了前述比亚迪项目外,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工厂的计划也因迟迟无法获批而折戟(2021-2022年间曾多次延期,最终中方撤出)。

(印度抵制中国产品 来源:BBC)

市场准入方面,印度在边境冲突后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约200款中国手机应用,包括TikTok、微信等大众应用。中国通讯设备企业也被基本排除在印度5G网络建设之外。

营商环境方面,印度执法机构近年对多家中资手机厂商展开调查,指控其涉嫌逃税、违规汇款等。例如,印度执法局和公司事务部审计部门曾突击搜查vivo、OPPO、小米等公司办公室,冻结相关账户,令这些企业在印经营雪上加霜。

据报道,印度公司事务登记机关怀疑三大中国手机商合计向海外不当转移资金高达600亿元卢比,并已启动深入调查。虽然调查结果尚未公开,但这一系列执法行动无疑加剧了中企对印度营商环境的疑虑。

除了监管审查,中企在印度还面临制度性障碍。首先是审批流程繁冗。许多行业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需经过中央和地方多重审批,外国企业往往耗时多年仍难拿到许可,而对中国企业审查更加严格。其次是市场壁垒和行业限制。在印度一些“敏感”领域(如电信、铁路、金融等),外国投资本有股比或许可限制,中资更是被变相排除在外。

再者,中印缺乏投资保护协定,企业权益难有高级别保障,一旦出现争端,中企常感觉“求助无门”。此外,两国直航和人员往来此前受限也影响了商务合作。自疫情和边境僵局以来,中印客运航班中断近5年,双方商务和技术人员互访受阻。许多在印中企反馈,派遣中国技术工程师入境长期工作非常困难,签证停发或停留期缩短导致项目推进受影响。

(印度抵制华为 来源:BBC)

例如,代工巨头富士康今年就要求部分驻印的中国工程师回国,引发对其印度新厂调试的担忧。虽然印度官方声称生产未受重大影响,并未说明遣返原因。可以推测,这与印度政府对境内中方人员数量有所控制有关。总体而言,在印度营商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不确定且缺乏安全感”的环境。正如官方媒体总结的那样:印度对中企的政策多变、审批繁琐、市场准入受限,这些问题严重打击了中国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信心。

中方投资者不仅看重市场潜力,更看重投资环境的稳定、公平和可预见性。在这一点上,印度需要作出明显改进,才能真正吸引中国企业回流。近期,印度方面已开始有所动作:8月起中印恢复了人员往来的旅游签证并重开部分口岸贸易,中方也重新开放西藏神山圣湖朝圣线路供印度香客赴藏。直航航班的恢复也提上日程。这些举措释放出改善信号,但对在印中资企业而言,更关键的是投资审查机制能否按提议放宽,以及既有调查纠纷能否得到公正解决。如果这些障碍持续存在,“中国企业去印度”仍将是一条步履维艰的道路。

四、展望与挑战:谨慎乐观中前行

中印关系的解冻为两国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地区稳定与全球多极化注入了一股积极动力。观察人士认为,双方当前展现出的务实合作意愿,将为未来一段时期亚洲地缘格局增添正面因素。如果“龙象共舞”能够持续推进,不仅有助于中印两国各自发展,也将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例如,莫迪就表示只要印中携手合作,21世纪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的世纪”,两国合作也将使多边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更具力量。

然而,短期内要彻底消除两国间长期累积的猜疑和分歧并非易事。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中印双方在安全和经贸领域仍存在信任赤字,改善关系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一些长期症结依然突出: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但巨额贸易逆差令印方不满;中国在西藏修建的大型水坝引发印度对雅鲁藏布江流量的担忧;印度庇护达赖喇嘛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等,都是双边关系中的敏感因素。

此外,印度近年来出于安全考虑对中国的投资和企业采取了限制措施,例如禁止多款中国手机应用、审查中企在印项目等,这些摩擦需要时间消解。中方学者也提醒,中国欢迎印度调整对华关系的积极信号,但不会为迎合印度而在原则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双方仍需通过不断对话增进理解。可以预见,中印关系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将保持“小步快走”的复苏节奏,在合作中处理分歧,在竞争中寻求共赢。

编辑:管一


点赞
收藏
管一
共发表183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