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粮食全产业链体系的四块短板
2014-10-24 11:02:18
989
0
现代物流报 刘媛 李瑞芝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是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构建粮食系统的有力支撑和实现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对于粮食企业而言,“粮食全产业链”模式将各个外部粮企内部化,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链条贯通了整个粮食产业的上下游,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每一个环节的集约化,因此,这一模式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在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模式方面仍存在着以下四点不足之处: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粮库,粮食仓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粮食物流的基础设施和作业模式是相当落后的。例如: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力装卸车为特征的运输作业模式,不仅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差,而且运输效率低、粮食损耗高、作业费用高。可以说,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是阻碍“粮食全产业链”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粮食企业缺乏规模效应

  在粮食企业界,有关“粮食全产业链”的概念仍模糊不清,整体上普遍缺乏构建“粮食全产业链”的意识与能力。具体来说,当前中国仅有中粮、中储粮、中谷等企业构建了体系相对完备的“粮食全产业链”模式,而绝大多数的粮食企业普遍表现为运营规模偏小、业务范围狭窄、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目前还难以实现物流的优化运作,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粮食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粮食产业效率整体低下。

  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效应

  虽然,以中粮、中储粮、中谷为首的粮食龙头企业,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粮食进出口贸易业务,是国家宏观调控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制与观念的限制,这些龙头企业一直未能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再加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松散、各自为政的现状严重,使得各个粮食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效应,而企业资金匮乏、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较差,又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整个粮食产业链条缺乏稳定性。

  产业链条信息化程度低

  全国粮食物流一直未能形成有机协调的网络系统,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即缺乏粮食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缺乏粮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和技术标准、缺乏大型粮食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缺乏粮食批发市场和交易信息系统的规范制度等,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粮食物流系统的主体分散,使之难以形成相互协调的整体运作机制,从而阻碍了我国“粮食全产业链”模式的构建。(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点赞
收藏
刘媛 李瑞芝
共发表3篇作品
最近内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