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3年来业绩首下滑!曝创新不足,从供应商身上挤牙膏?
2016-05-03 15:49:42
919
0
第一物流网 胡国华整理
  第一物流全媒体5月3日讯(微信:cn156news )

  4月27日,苹果公司发布了2016财年第二财季(2015年12月27日——2016年3月26日)业绩,苹果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同比降幅为13%和23%,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


  受其影响,苹果公司股票出下大幅下跌,跌幅最重时超过8.3%,市值蒸发掉400亿美元以上,有人戏称,相当于每天蒸发掉一个贵州茅台。同时,苹果供应链也出现动荡,苹果芯片供应商、美国芯片大厂高通以及电子代工厂捷普等财报均显示下滑。

  那么,苹果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在哪里?分析称,与旗下三类明星产品销量下滑密切。

  据悉,苹果公司第二财季共售出5119.3万部iPhone,低于上年同期的6117万部,下滑16%;售出iPad1025.1万部,低于上年同期1262.3万部,下滑19%;售出403.4万台Mac,低于上年同期的456.3万台,下滑12%。

  究其原因,分析人士认为,苹果产品销量下滑与创新不足有关。

  产品创新不足?

  尽管在财报中,苹果CEO库克营收下滑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的不利,“我们的团队在顶风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执行得极其出色”。

  但是,有专家认为,苹果近两年最致命的地方是产品本身。因为,与iPhone的经典款4S、5S相比,6S系列和SE都极缺创新亮点,iPhone 6S除了3D Touch触摸感应技术还算是可圈可点,其他参数上的更新与此前的iPhone 6系列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槽点”;而iPhone SE压根就是缩小版的iPhone 6S。而苹果前几年能迅速崛起也是因为该品牌具有其他品牌没有的创新力。


  创新不足使消费者降低了期望值和购买欲望。部分微博网友,对于苹果手机的相关产品也评价为创新不足。




  想继续博得消费者信任和支持,看来苹果公司要在创新方面加把劲了,否则未来堪忧。

  供应商受挤压产生震荡?

  苹果业绩下滑,供应商出现震荡。

  先来看一下苹果的供应商主要类型:代工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重要零部件供应商和功能件供应商。而苹果公司只负责前期产品的设计和后期销售服务。


  典型供应商:

  代工商富士康;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日本显示屏制造商夏普;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中国长盈精密、歌尔声学;功能件供应商中国安洁科技、蓝思科技。

  依靠苹果,在过去意味着业绩无忧。然而,苹果供应商目前风险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减单。由于去年iPhone6S销量不佳,苹果针对iPhone订单的削减行动,已导致富士康和和硕裁员等。前段时间,iPhone代工商郑州富士康获政府1200万美元的补贴,以尽量减小该公司在当地厂区的裁员规模。


  二是,砍价。此前,有消息称,苹果CEO库克已经采取同一元件或服务采取多个供应商的方式降低了采购价格,去年曾要求三星和台积电降低A9处理器的代工价格,最终三星同意。


  近期,苹果再传,为力保毛利率,向相关供应砍价,要求降价达三成。

  苹果的整个供应商体系,不仅要面临出货量衰退的压力,还要面临降价的成本盘剥。


  蓝思科技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巨幅下降约8成,原因正是受苹果减单的影响。

  苹果芯片供应商、美国芯片大厂高通近期的财报显示,营收年减19%系连续第4个季度下滑;其中,主力业务的芯片出货量年减19%至1.89亿组。这即是与苹果上述问题有关。


  未来,收购供应商能否解决问题?

  在外界看来创新乏力、挤压供应商利润的苹果,接下来怎么办?

  据悉,苹果CEO库克暗示他可能会实施收购交易。

  库克周二表示,过去四个季度,苹果已经收购了15家公司。库克承认,他对大型收购交易持开放态度。


  有研究者表明,苹果此前从未如此公开地表态过,这是一种真正改变。“我们始终关注着市场,寻找能够对我们当前业务形成补充,或者成为当前业务一部分,又或者能够允许我们加速进入一个令我们感到激动领域的公司,”库克称,“我们肯定会收购比我们目前收购交易规模还要大的公司。”

  看上去理想很宏大,但有人认为苹果可用的现金并没有那么多。苹果用于潜在大型收购交易的预算在5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这一预算要想收购一家美国公司可能有些难度。苹果大部分现金位于海外,可能会举债资助大型收购交易。

  小编评议

  对于苹果此次营收下滑的新闻,评论界众说纷芸。有的说下滑是暂时的,有的说预计后期苹果供应商不再忠诚。然而,小编认为,在国内,随着智能制造、研发水平的提升,本土手机、笔记本等产品创新力度将进一步增强,价格亦有较大优势,产业能量有较大释放空间。如此,苹果是时候在创新和供应商层次多做改变了。

  (来源:新京报、一点资讯、第一财经、中关村在线、凤凰科技、环球照明网等;第一物流全媒体整理)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