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不良贷款应当在供给侧改革中突围
2016-02-29 13:17:25
906
0
第一物流网 刘英团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流动性保持高位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资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张。2月1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2015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67%,比上年末上升0.4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51.25%。这意味着自从2011年三季度历史低位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已经连续18个季度“双升”。(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整体不佳、市场普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双升”既在情理之中,也不应该过度的解读。从国际经验来看,超低不良贷款率也并非银行业的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不良贷款是经济发展旧模式的墓志铭,是新经济脱胎换骨的通行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银行业的风险偏好如果与一般企业相同,那么基于银行业自身所形成的不良贷款率则被视为“自然不良率”。简言之,如果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长期低于“自然不良率”,那就意味着银行对风险的容忍过于保守。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银行将资金更多地投资予风险低、收益高的新型或投机产业,而弱化了对正在或即将转型的基础性产业的支持。

  当然,由于经济还在探底、产能还要清退,关注类贷款还将继续攀升,也应重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连续18个季度“双升”的背后所可能潜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绩效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是否刻意的淡化了一些不良贷款。有迹象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正呈“区域集聚、行业集群”的特点。从区域看,多集中于长三角等民间借贷发达的地区;从行业看,尤其与钢贸、光伏、航运等产能过剩行业密切相关。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也显示,“与实际信贷风险相比,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被低估。”同时,随着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制造业去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将会从东南沿海蔓延到内地,中部和东北等制造业“重镇”。

  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不能当作儿戏。不良贷款就像是水下的岩石,“只有潮水退时,才知道谁在裸泳。”有媒体报道,年初以来,全国多地出现钢贸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部分经营不规范的商户从“抱团还款”变为“抱团欠款”。与钢贸一样,光伏行业、房地产业同样是一个让银行揪心的产业。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2016年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当前来看,不但整个经济形势仍将处于下行的态势,银行业的净息差也将进一步收窄,整体净利润的增速极有可能出现“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市场就这么残酷,各商业银行及银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早未雨绸缪。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受关注的词汇。“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将从偏重“三驾马车”的需求管理向供给和需求双重管理的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应当在供给侧改革中突围。一是严守金融风险底线,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集中度,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二是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细分信贷市场,对潜在的信贷市场板块逐个分析,主动对接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从整体上来提升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三是商业银行应围绕着“供给侧”进行战略转型,全面推进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改革、完善现行的监管体制,以提升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控能力。四是推进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盘活存量。

本文同期刊载于2月29日《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第2版
点赞
收藏
刘英团
共发表2篇作品
最近内容
2014-12-03 09: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