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工行年赚数千亿及银行业是否垄断话题引起热议。其实,银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其主要表现在对存款利率的管制。
银行吸收存款,有些类似茶商们去农村向茶农们收茶。对于存款利率的管制,就好比几个茶商联合起来设立一个收茶的价格,操纵和压低茶价。由于利率管制的是政府行为,所以,属于行政垄断。
目前,行政垄断在国内非常普遍,除了银行业,石油、电力、航空、通信等与民生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存在行政垄断。这些垄断严重蚕食老百姓的福利,提早了生活成本。
这几天,对于外资汽车的反垄断风暴,网上讨论和争议很大。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希望政府能够在“反行政垄断”方面也同样多下功夫,从而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改革的红利和实惠。
三、此轮反垄断风暴,针对外企或外资吗?
要摸清此轮反垄断调查对经济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必须先要摸清其目的、脉络、规律及趋势。
公开信息显示,这两个月的反垄断调查主要是针对外资巨头。除了此次已经公布罚单的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涉及的外资企业还有微软[微博]、奥迪、克莱斯勒、宝马[微博]等等。而在此之前的去年11月,发改委对高通[微博]启动反垄断调查。
无怪乎,尽管商务部否认反垄断调查“针对外资”,但还是给国外媒体或相关商会“针对外资”的感觉和担忧。
但是,我认为,反垄断“针对外资”不应该,也绝不可能成为趋势。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一定要开放,排外对中国绝没有好处。
谈到目前反垄断“针对外资”的话题,很多人会提及被一些人广受诟病的“外企超国民待遇”。事实上,我们要感谢此前的“外企超国民待遇”及相关制度。在该制度和背景下,看似我们吃亏了,但所谓“吃亏是福”。其实,我们是最大的赢家。
正是“外企超国民待遇”,这二三十年,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可以说,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增长,外企及外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就好比,傻子卖西瓜,老是半买半送,结果生意好的不行。看似傻子吃亏了,其实,傻子最受益。
其实,在商业世界里,有竞争关系,有大鱼吃小鱼;但主要的市场逻辑是“利已先利人”,是交易,是共赢。
所以,对于当前的反垄断无需过度解读。政府目前的改革和政策方向,不可能是排外,也不可能是让外企“低一等”,遭遇不平等待遇。而更可能的是,提高民营企业的地位,让它们与外资企业拥有一样的礼遇,营造公平、公开的营商环境。
至于眼下的几次反垄断案件,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得出,今后在政府采购方面,特别是涉及信息安全领域,本土相关行业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不过,在汽车行业,若外资车及零部件价格不断下降,可能会给本土车企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冲击。
(本文作者介绍:青年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