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工程机械租赁市场调研工作去各地出差,发现每一地的机场、高铁站,地铁等人流密度高的场所,各家专车租赁的广告铺天盖地,给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处万处专车开”的盛况。
专车租赁这种繁盛景象和工程机械租赁目前的市场行情恰恰相反。腾讯、阿里、高盛等大财团争相将巨额资金砸向专车租赁行业,而很多设备租赁公司却面临着资金链近乎断裂的残酷考验。
由一次难忘的专车租赁过程想到的
记得年后送在北京过年的父母回老家,由于住在偏远郊区不好打车,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电话预约了专车,预估费用为91元左右。
出发当日,司机提前十分钟来电提醒车已在小区门口等候。车很高端,车内还准备了水果、矿泉水、湿纸巾。到机场航站楼计价器显示89元,减去赠送的50元,只需39元。但司机不接收现金,只能用神州专车的APP软件网上支付,我要充钱时,系统提醒我,充多少送多少,我当时就想,反正不经常用,就只充了100元,于是我的账户余额就是200元,支付了39元,还剩余161元,也就意味着这趟路程实际掏了19.5元,而同样的路程,我打出租车的费用是139元(司机因迷路绕了路)。直到今天,我在神州专车APP内的161元还从未用过。
当我每次看到铺天盖地这类专车租赁的广告,再想到我在他们账户里的161元钱,我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专车租赁的目的就是变相融资,专车只是融资的载体。如果把专车租赁这个市场游戏十等分,我想应该是租赁业务占1,管理业务占3,后期的投资业务占6。
再看工程机械设备租赁,随着设备保有量的不断膨胀,设备租赁市场的话语权也逐渐由出租方转移至承租方。如果说销售层面不断拼杀的“零首付”导致了制造商债权压力的雪上加霜,那租赁层面竞相攀比的租金“零首付”则让租赁商的资金链步履维艰。
我最近就一直在想,我们工程机械租赁行业能否嫁接专车租赁的一些理念呢?
价格战的前提须将租金回收前移
记得房产大亨潘石屹和电商大亨刘强东对话时说:“价格战是市场的本质,市场竞争最怕的就是天下太平。中石油和中石化就基本不搞价格战,他们搞垄断。”
竞相让利、充值返利就是专车租赁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但他们价格战的前提是“先付钱”,而且是超前回收租金。也就是说客户为了获得优惠最大化,先得将更多的钱交给专车租赁公司,即未消费先付钱。
专车公司拥有了充足的资金链,而且很多客户可能像我一样,先存了钱,可能一两年内都不会去消费,这就使专车公司享有较长兑现周期。专车公司重金砸宣传推广,裂变式布局专车服务网点。和银行一样,网点越便捷,越有利于随时随地吸储。正像马云的支付宝一样,谁能掌控强硬的吸储能力,谁就在市场上拥有强硬的话语权。
工程机械租赁市场目前的难题是遭遇着既充分又贫瘠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设备租赁市场的租金价格战相当惨烈;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应有的诚信原则又非常稀缺。很多设备租赁商疲于不断垫资,丧失了对自身现金流的有效掌控。
设备租赁领域有没有可能在向客户提供大幅度让利的基础上,要求客户必须将租金提前支付,且可以像专车APP那样,如果能提前预支的愈多,则获得的返利幅度就愈大。
必须善于结合金融杠杆做租赁
假设上述的办法可行,它就意味着设备租赁已不单单是设备租赁,而是必须引入金融投资的新玩法。
前期以让利为前提的吸储,后期就必须用手中的现金流进行回报率更高的投资,以便利润回报能足以弥补因前期“让利”而亏空的实际成本。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领域率先实现该模式的可能性较大。不断发生的高空作业安全事故,迫使高空作业安全法在中国的落地只是早晚的事,高空作业平台的租赁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演变也是大势所趋,所以说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也最有可能形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处万处平台开”的市场景象,使之成为与专车租赁最近似的模式。
对包括高空作业平台在内的所有工程机械租赁而言,这种更高层级的技术门槛,将会加速行业的整合步伐。很多“靠天吃饭”和凭借“简陋网络”赢利的个体户,将逐渐被迫退出,或被更有实力的租赁公司收编,成为规模化租赁集团经营网络的一个“点”。赶集网发布的《2014年O2O自由职业者分析报告》统计,专车司机平均税后收入8509元,超过白领收入最高的城市上海,而一些服务优异的专车司机,月薪更是会超过2万。就像那些以自己的车加盟专车队伍的人一样,他们不再为寻找订单发愁,还可以依靠自身的优质服务领取更为丰厚的报酬。在设备租赁从业者付出和收入越来越不成正比的环境下,这种路径必将会加速。
设备租赁行业的兼并整合,会不断提升规模化设备租赁商在市场上下游环节的话语权,大量的整机与零配件采购,能迫使制造商给出最大幅度的让利空间,从而大大降低租赁商的经营成本。
市场上下游谈判中的话语权,一旦遭遇良性现金流,锻造出的是绝对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正是化解设备租赁公司上市难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