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APP到底有多少金矿可挖?
2015-04-14 09:48:00
823
0
现代物流报 粟伟军

货运APP到底有多少金矿可挖?

  近年来,零担及专线货运被资本和媒体炒作得火热,加盟模式、联盟模式都大行其道。而物流界的IT精英们也没闲着,随着近些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货运APP迅速成为热点创业领域,加上国家对移动互联与智能物流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货运APP也成为了互联网科技企业、零担与专线货运企业、货运类物流园区、货运O2O平台等相关方争相布局的创新产品。如上海的“运东西、神盾快运”等、广州的“货拉拉”、北京的“蓝犀牛、1号货的、物流小秘、骡迹找车、运满满”等,他们有的是菜鸟模式,偏向信息整合;有的是滴滴打车模式,偏向信息匹配。每种模式都有追随者,但目前均未出现成功案例。

  “车货匹配”难实现

  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货运市场大约分为几大主体:第一类是传统的大型停车场、物流园,园内会设有服务大厅、交易大厅,提供一些货源信息供车主选择;第二类是各种专线物流园,门店负责坐地收货,车主或自有车辆负责每天定点配货,装满就发车;第三类是同城专业集贸市场,个体运输户或私车就聚扎在某个路口扒货,或者和固定店家长期保持合作,有货就送,按单谈价;第四类才是同城货运,如搬家、行旅搬运、大件配送等,一般城市都有专业的同城货运公司,俗称“货的”,明码标价,随叫随到,服务对象多以市民百姓为主。如上海的“大众物流、强生货的”等等。针对这几类市场,一个手机APP真的可以全部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吗?

  答案是:有待考证!因为有几个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货运APP将应用在哪些货运交易场景?

  它的客户群定位是谁,怎么样找到这些客户?

  如何评估客户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这个APP?

  车辆、货源真的那么不对称吗?在不对称的现状下,市场需求有多大?

  百姓消费者、企业客户,身边随处可以找到快递、配送、货的、搬家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对货运APP的认可度能有多大?

  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车主注册?如何保证司机和客户的使用黏性具有长期性?

  大家都在做货运APP,功能大同小异,无论你怎么解释,无非是解决“车配货、货找车”这一根本需求问题。至于降低空驶率、减少资源浪费,暂时还只是一种理想罢了。同城货运也好,物流园区车辆配货也好,现实中要想实现这样简单的商业逻辑并不容易。而对于APP研发者来说,更多的是停留在理想状态,这恐怕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而对于另一边的车主和货主来说:也许仍然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为什么这么说,有三点完全可以说明白:一是,对于物流园区来说,货运APP的商业逻辑只是IT精英们坐在办公室里的理想假设,即使有一定的需求空间,那也只是满足少部分资源少的客户。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的时代,那些走南闯北的司机、园区专业的黄牛党,再加上物流园区内大小坐贾行商的经验与操作习惯,已经将这种假设大打折扣;二是,对于专业集贸、批发市场来说,除了客户身边熟悉的物流、快递外,那些每天待命于市场的个体运输户来说,基本上都有几家固定的合作店家,随叫随到,甚至大多都用上了微信,呼叫一下就到了,方便得很。三是,对于路边守候“钓鱼”的车主,他们守候的一般有这样几类客户群体:一是企业客户,可以长期合作;二是临时客户,如搬家等什么的,基本没有回头率;三是开店的(如建材、水泥、粮油等行业),会经常叫车。针对这几类客户群体,他们有不同的对策。因此,他们的需求点是,价格不要太透明,完全可以“看菜下饭”。对于货运APP,他们大多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尤其是那些老手,他们不愁拉不到业务,或者不愁找到货源。拿上海话说,他们都是“门槛精”的人。

点赞
收藏
粟伟军
共发表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