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28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球冷链联盟主办,巴龙·央联万贸服务平台联合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承办,中意埃欧克冷链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9(第十一届)全球冷链峰会暨“一带一路”贸易与冷链合作论坛在青岛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
以下为演讲内容: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发布,2019年5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0.5%,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创出近两年新低。综合指数连续下降,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释放,下行压力有所显现。
一季度GDP增长6.4%,与2018年四季度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90亿元,同比增长8.3%,全国网上零售额22379亿元,同比增长15.3%,餐饮收入10644亿元,同比增长9.6%,可以看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消费需求回升比较明显。
今年上半年,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在冷链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冷链产业水平取得了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
① 冷链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中国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文件,要求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冷链物流作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已深度融入各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当中,成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② 冷链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中产阶级迅速成长,对食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90后00后已经成为懒人经济的主要群体,2018年中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1.89亿吨,比2017年增长4127万吨,同比增长21.4%。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达到2886亿元,比2017年增长336亿元,同比增长13.2%。
到2018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进口食品总额将近700亿美元,其中进口食品冷链物流费用超过30亿美元。
③ 冷链产业基础逐步夯实。2018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5238万吨(折合1.3亿立方米,与美国基本持平),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18万台,较上年增长4万台,年增长率约为28.6%,连续5年增速维持在20%以上。
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在趋于完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
④ 冷链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水大鱼大,中国冷链市场需求强劲,催生出像顺丰冷运、CJ荣庆物流、京东物流、光明领鲜、苏宁物流等一批具备全国性服务能力的冷链物流企业,他们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强大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布局全国性冷链网络,延伸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等,赢得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和青睐。
中国冷链产业在提质增速、走向成熟的同时,与全球冷链产业的互动融合也在不断加快,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 物流企业层面融合。过去几年,像美国美冷、普菲斯,日本的雅玛多、日冷、扇扩、中央冷藏、鸿池,韩国希杰物流,冰岛怡之航等纷纷到中国布局冷链。过去一年,万纬物流并购太古冷藏,顺丰联合夏晖物流成立新合资公司,泰国正大投资九曳供应链等,中外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
② 技术企业层面融合。我们看到,新飞并购了法国第一、欧洲第二的冷藏车品牌—兰博瑞特,大连冰山集团与松下电器成立松下冷机和冷链公司,德和资与荷兰VA公司、瓦赫宁根大学合作的气调库项目已在国内投入使用,G7与丸红株式会社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吉红。包括本次峰会的联合承办单位——中意埃欧克冷链,也是中国和意大利合资企业。
总之,中国冷链物流和技术企业变的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眼光也越来越超前。
③ 标准层面融合。2018年7月,中国以积极成员身份加入ISO/PC 315项目委员会(此项目委员会建立的目的是打造《间接温控冷藏配送服务》等国际标准,规范全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其他还包括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14个成员。
中国冷链产业的进步有目共睹,但与冷链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冷链物流在业务模式、管理水平、技术装备、专业人才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① 产地冷链水平依旧薄弱。中国有很多优质生鲜农产品,但由于缺乏产地分级、预冷、包装、以及商品处理加工中心等,导致国内农产品流通半径小、货架周期短、附加值低,每年因冷链物流问题造成的产品损耗仍然高达千亿元。
② 冷链规划建设不合理。中国很多冷库不重视前期规划和设计,导致与市场脱轨,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细节和品质,在设备设施的选择应用方面也比较看重价格,忽略产品性能,导致后期运营成本高。
③ 冷链运营和管理粗放。中国冷链物流企业在冷库运营、车辆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还比较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常常会造成企业运营效率的低下和成本的浪费,没有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④ 创新力不够,缺乏长远战略。目前,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仓干配市场已趋于红海,企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甲方和乙方企业往往短视行为严重,缺乏长远战略。反观国外冷链企业,通过长期合同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服务,不断协同服务和下沉市场。
⑤ 技术落后,人才梯队储备不足。中国冷链物流现阶段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冷链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使用率不高,随着近年来人力成本的节节攀升,冷链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弊端已经显现。
本届全球冷链峰会的主题是“链全球、寻动力、创未来”。食品供应全球化,全球食品贸易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以中国为例,1997年进口食品金额为40.6亿美元,2017年变为616.5亿美元,20年时间增长了15.2倍。2017年肉制品、乳品和海产品进口食品金额在各类进口食品在排在前三位,分别达到95亿,93亿和85.4亿美元。
除此之外,像智利的车厘子,新西兰奇异果、墨西哥牛油果等水果产品增速也非常明显。包括最近中国刚刚放开对英国牛肉的进口。
相信随着更多贸易协定的签署、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放开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度实施,中国与全球伙伴之间在食品贸易和冷链物流方面的合作将存在无限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全新的挑战。
为此,我提出“共建共享生态冷链发展”的合作倡议和发展建议:
① 共享冷链物流市场。全球冷链物流市场这块“蛋糕”足够大,因为它承载了全世界60亿人口的食品安全保障,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将突破4000亿元。我们欢迎更多国外优秀冷链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增强市场活力,也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② 共享冷链物流技术。刚才谈到,中外冷链企业在技术层面已经开始一些结合,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全面提升冷链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必须在智能物流方面加强共享合作,拿出更多优秀技术解决方案。
③ 共享冷链物流标准。行业提升,标准先行。多年前当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等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带给冷链行业最大的财富就是标准,以及标准化意识。如今中国冷链物流在很多环节标准已不断完善,但在产地冷链标准方面仍有欠缺,需要加强产地标准的共享、同步和衔接。
④ 共建食品安全未来。6月26日,中物联冷链委与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第二次联手推进食品安全创新工作。早在十年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就与美国农业部展开合作,推动冷链标准化,我们看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愿意同各方一起努力,共建食品安全未来。
(供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