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个月,中国食品行业可谓剧变不断,表明解决相关问题仍任重道远。
譬如数日前,中国当局已查封3万多吨凤爪。据称这些凤爪受到了过氧化氢的污染。同时,有17人因被控向中国各地客户供应38吨含有氰化物和动物麻醉剂残余物的狗肉而在浙江出庭受审。
接踵而来的则是更大的头版头条事件,如亨氏婴儿米粉中发现高浓度铅,以及福喜集团承认向主要快餐品牌供应腐坏的肉制品。
丑闻接连爆发,引人堪忧,并带出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如“这些事件原本可以避免吗?”“相关行业现在应做些什么?”
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众所周知,食品行业有一条由多级供应商、生产商及经销商组成的复杂
供应链,这使得其中各参与方的利润空间非常小。
亦因此不断诱使食品行业各参与方罔顾食品质量的风险,趁机追逐更高利润。如果说在最近接二连三发生的备受瞩目的危机中还存在着一线希望,那就是这类不正当行为很快就会被发现,从而使他人打消采取类似举动的念头。
虽然大多数生产商确实都实施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控制来加强其供应链的可追溯性,但这明显是不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供应链端对端的可见性和持续检查。
各品牌该如何整合帮助他们立刻发现产品或流程问题的流程、质量保证及支持系统?换言之,他们该如何控制采购并增强复杂供应链(从生产到分销)的可见性,进而确保最高质量标准?
如果相关品牌已采取第三方监控和检查等预防措施或采用整体
供应链系统,那么就很可能避免最近发生的所有事件。
此类基础设施使各品牌能够随时随地对其供应链进行访问、监控及评估;所有参与方都能对其合作伙伴和零售商随时告知整个供应链中商品流动的状况。
除了智能供应链技术外,各品牌商还应在人员和文化方面进行投资。西方品牌通常拥有综合的供应链系统。然而,就在中国经营业务而论,错误往往可追溯至同一基本因素——人性。
全球品牌应投入时间和资源对
供应链中各部门的中国同行进行培训。这确实有助于展示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遵守严格的国际行业法规,同时提供了一种成功实现收入增长的安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