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费金融?可能有的读者还有一些概念上的模糊,简单来说,就是用线上线下,有抵押或者无抵押的各种手段来为消费群体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目前主要是银行的消费金融贷款,消费金融公司的分期,P2P平台的信用贷款以及一些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产品,如京东白条,阿里花呗等。
为什么消费金融能够成为当今各个细分金融模式都要来分一杯羹的炙热市场?
目前国家的整体经济模式转型是扩大消费,通过消费来提高国民在内深化产业支撑力度上的能力,而并非是通过低端和重复的加工出口业和低效、高资源消耗的投资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过去的10年,中国经济主要是靠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和基建拉动,一方面给地方政府债务平台留下了很多隐患,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和人口资源带来了很多压力,并且客观上造成了国内很多资源矿产行业产能的全面过剩,这个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为此,这几年政府一直在拉动消费,希望通过消费来提高国内的产业化消费和协调能力,培育一个更为健康的,依靠消费驱动的经济环境。
在15年2月份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市场销售稳定增长”成为了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可见,从这几年国家整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消费驱动将成为未来一个很大的战略转型策略,也将带来一个很大前景市场。
那为什么大家都要抢着来做消费金融?日前,平安集团也在整合旗下的消费金融业务,把银行、保险、陆金所等关联的消费金融业务全部整合在一个事业群之下,叫普惠金融事业群,先是普惠业务群的统一、再是平安付与万里通的合并,平安集团整合旗下子公司业务的频密举动再次引爆了大家对消费金融的热烈讨论,平安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平安而言,无非是这么几种考虑,虽然此前平安集团下面的保险、银行以及P2P业务都在涉及具体的
消费金融业务,有的是纯信用贷款,有的是有抵押的借款,还有的是通过无线端的P2P来实现网上的个人阶段,但是这种差异化的产品模式衔接的后台技术、风控、流程和人员都是不尽相同的,银行有银行的贷款审核体系,保险有保险的信用履约方式,P2P有自己的线上风控审核,各种业务虽然都是面对消费金融的客户群,但是在业务竞争中难免会有内耗,而且在整体的品牌和架构上也不利于内部资源的统一协调。
所以,把旗下所有的涉及到消费金融业务的产品统一起来,一起到一个体系中做客户分层和业务管理,提高效率,降低内耗也就有了必要。因为未来消费金融业务必然会进入集团矩阵的模式,单单依靠各个产品子公司来进行运作,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平安将普惠业务群组织架构分为三部分:三大产品线(分为有抵押、无抵押、SME),两大销售条线(线上远程销售——电话、网络、移动端,线下销售——门店)和共同资源部门(如运营、行政、人事、财务等)。
除了平安以外,面对这万亿级别的前景市场,消费金融早已经进入了传统BAT的战略部署之中,目前阿里、京东、百度、腾讯都在依托于自身的电商金融化平台来提供这种消费金融服务,从最开始的内部生态圈开始,逐步扩展到外部的其他细分生态圈。而且,某种程度上个而言,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在客户覆盖和审核效率上更高,对长尾部分的客户具有更高的服务精准性。
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以更轻松的方式找到了“客户”。“京东白条”、“天猫分期”、“百发有戏”等产品已经开始瓜分市场,BAT采用的“新型消费金融”模式,是以调整供货商资金周转期限、消费并投资等方式来实现消费信贷。让那些原本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消费信贷的群体,如学生、农民、退休人员等低收入群体慢慢被互联网消费金融所覆盖。
从原来依托于产品公司的消费金融模式,到现在传统的金融机构、电商、P2P、消费金融公司都在全力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未来这个行业必然会进入寡头竞争的时代,小的消费金融供应商将不具备竞争的实力和机遇,道理很简单,集团化的消费金融一方面可以依托于现有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用多样化的产品矩阵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或者是同一消费者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
当消费金融真的成为寡头竞争的一个新领域之后,围绕着每个集团所服务的消费人群,也就产生了一个更接地气的消费信贷和个人征信服务平台,所以,消费金融看起来不仅仅是
消费金融,更可以成为很多平台化细分模式延伸的一个很好入口,而且这个入口比一般的线上互联网入口更为精准化,对用户的到达率和转化率的成功率也相对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