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物流业升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结合,如金融、汽车、交通、教育等,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当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大量涌入传统物流业,会给传统物流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呢?能否创造一种新的互联网物流生态?
时下,线上的网购、支付宝、微信营销等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物流量由制造业驱动向电商业驱动转变,快递、零担类的物流在取代部分传统合同物流,货物流通越来越倾向于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运作模式,越来越需要当商品销售量急剧增加时,物流业快速整合物流资源来应对。另一方面,很多消费者已习惯网购模式。此模式下,传统物流仅仅完成了商品送达,线上的交易使得消费者无法及时试穿、试吃或试用。即便是顺丰推出的“嘿客”模式,虽然融合了O2O模式、虚拟购物、快件自发自取、便民服务等,但由于店里不存货,消费者完成选购、扫码体验后并不能直接带走心仪的商品。这种模式试图改变或创造消费习惯,重心放在了线上的体验,却忽视了线下的商品即时获得与延伸服务。
面对速度和体验的双重需求,线下的传统物流业需要推行信息化转型,实现物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发展,成就物流业的“互联网+”策略。用信息化推进转型升级不能只为了做好物流服务、解决快递问题,而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物流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响应电商带来的新需求,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物流生态。
“互联网+”物流形成的首要途径在于,改变原始的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智慧物流。“互联网+”形势下的信息化,不是单纯地建个网站、开发个车货匹配的平台、做个APP发布一些信息,更多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在管理监控、运营作业、金融支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也就是实现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化。比如快递,不但可以做微信下单、微信运费支付、微信跟单,还可以做微信保险理赔等,实现全流程微信化。在传统的零担货运中,加入互联网因素将会使物流运营更为科学高效:货源的组织可以借助微信、APP等,运输监控的GPS数据实时传输,提货通知、投诉理赔等通过移动互联网更为便捷。
其次,“互联网+”物流为延伸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能,因为物流掌握了最准确的客户资源(如消费喜好等)。一个简单的现象:消费者对骚扰电话很反感,但是对快递电话就不讨厌,消费者别的电话不接,快递电话还是会接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后,快递企业很容易形成粉丝效应,加之线下的物流体验和延伸服务,推行试销、定制物流等服务就大有可行性了。
再次,“互联网+”物流还可以向其他业态渗透,开启“不务正业模式”。物流可以不赚钱,甚至可以免费,但延伸出来的业态能够赢利。物流业是最易于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比如金融、营销等。四川航空免费大巴的共赢秘诀就在于,它将传统大巴运营的赢利转嫁到了司机高价购买车辆、厂家低价供车、航空服务提升带来乘客增加等环节,值得借鉴。实际上,当前淘宝很多商品包邮的做法,将快递费用转移到商品销售中去,已经给消费者造成了物流免费的假象。“互联网+”形势下,假象会成真吗?只要开启“不务正业模式”,不是没有可能。
此外,物流毕竟是一单一单订出来的、一件一件送出来的,实际运营不可忽视。目前物流公司的小、散、杂、弱等情况,急需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能力。“互联网+”物流一定要充分利用物流的大数据、足够的资金池,做物流平台化。菜鸟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它注入信息化网络管理、注入智能的数据分析,让物流调度智能化、物流节奏控制智能化、分仓存储智能化,这样做基础性平台的公司是整个物流生态链中极易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节点。再如发宝网,引入搜索引擎,引入大众点评模式,线上整合十几万家物流公司,取得了成效。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这种平台化思想说明了物流也可以众筹,这样就对物流行业资本、资源整合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现代物流报》授权第一物流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