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干还是协作?重卡产业恩恩怨怨更与何人说?
2015-04-16 15:30:59
575
0
商用车之家 

  为什么在北美,康明斯独立、滋润的生活了几十年;到了中国,本地和外来的和尚念的经就统统不管用了呢?就得跟寺庙一起包办了呢?

  背后的逻辑其实简单。第一,北美市场相对饱和,经过前期竞争洗牌后的企业各安其位,内外资源的分工已经理顺;中国市场还处于成长期,总量大,变化快,对于整车企业来说,能够自己控制属于关键资源的发动机,当然更有主动性。第二,所谓的“战略合作伙伴”说穿了不过就是阶段性的利益同盟,在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尤其是面对发动机这样高技术门槛、高资金门槛、高人才门槛的关键资源。2008年冰灾的教训,让当时依靠外援的整车厂如醍醐灌顶,自己有驾驶室、有底盘、有车桥、有变速箱,但是发动机没到位,也只有干跺脚的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家重卡制造商都有一个发动机梦,整车企业希望自己抓住全部的话语权。因此,有能力的赶紧圆梦成真,能力不足的只能继续受制于人。

  想想当年,潍柴与重汽决裂后,重汽顶着巨大的压力决意推杭发;东风天龙刚刚问世,东风主推的动力配置不是东风康明斯而是当时全无名气的东风雷诺Dci11;潍柴配套量不低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在CURSOR系列发动机出来后,就大肆地宣传科索是多么的强大新鲜;再到现在福田主推ISG,将与“战略伙伴”潍柴曾有的恩爱抛诸脑后,这一切发生得其实是那么自然,也很合理。

  当然,从上述几例往事来看,潍柴会说“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在重卡市场,截至目前,无论是市场保有量还是品牌影响力,潍柴仍然可以当仁不让地放言“我就是王者”。潍柴10升机缔造了一个时代,成为中国重卡用户所熟悉和信赖的品牌并非偶然,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其最高效的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潍柴能够永远稳坐中国重卡发动机王者宝座。

  

  随着厂商自我建设的完善和市场的发展,以潍柴为代表的独立发动机厂要应对的局势迷离而复杂。一方面,要应对日渐健全成熟的垂直配套体系,接受来自客户内部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应对在各自特色道路上深入发展的同行竞争,接受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还有自身与整车企业错综复杂的资本纽带,为其与外部非资本联结的合作前景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