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物流隐患多 现代化是出路
2015-02-03 10:25:22
1068
0
现代物流报 刘张林
  大家在超市购买食品,能通过包装了解产地,国家能对原料的存储和流通进行追溯。药物作为特殊商品,更需要在流通环节严格管理。目前,西药在相关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规范,但中药领域却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这不仅影响了药品质量,还阻碍了中医中药的发展。

  物流落后

  通常说的中药,包括中药材和饮片、中成药等。未经加工和只经过粗加工的中药材具有农副土特产品的特征,例如葛根、板蓝根等。它们在种植过程中按农副产品的规范管理,只有加工成饮片和中成药后,才被纳入药品相关规范的管理范畴。但如果对中药材的源头把控不够严格,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就难以根治。

  目前,国内一些中药材的仓库设施和养护技术落后,规模小、散、乱,缺乏相应规范,在部分地区的中药材仓库,没有防虫、防火的基本条件,由于保存环境不到位,一些销售者通过硫磺熏蒸等方法延长药材保质期。硫磺在熏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可能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大规模的违规硫磺熏蒸,还会影响药价。2013~2014年的金银花、浙贝等药材的硫磺熏蒸事件,就曾造成药价的大幅波动。一些不法商贩还利用硫磺熏蒸具有漂白、增艳的特性,把发霉变质的中药材用工业硫磺大量和反复熏蒸办法进行掩饰,达到卖假售劣的目的。

  运输过程中,西药产品多具有包装,但中药材如果包装不到位,藿香等具有挥发性的药材药效会减弱;如果受潮、沾染虫卵,会污染药材;还有的运输车辆同时运送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可能将药材变成“毒药”。

  困扰发展

  物流对中药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就目前来看,以下四大问题是困扰中药物流的主要原因。

  缺乏标准。目前,针对西药的物流管理规范已经相当成熟,相关部门也会定期检查,但中药材在这方面欠缺相应的标准。由于中药材各自的特性不同,需要多方专家共同商讨,多个部门和协会一起监管,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准入门槛太低。目前,从事中药材的保存、销售的人员很多是种植者,缺乏相应知识。一些企业本身规模有限,也不能提供相应的保存和物流条件。建议对从业者建立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并从流通量和流通品种数等方面对企业加以限制。

  担心增加成本。事实上,很多中药材原产地政府都十分重视仓储和物流,可以根据当地的药材特点建立药材物流基地。这样针对特定的品种,能降低成本。同时,当地政府一般会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企业在初期可能有一定投入,流通基地成熟后,因为确保了质量,药材的成本和价格反而会降低。

  规模小、散、乱。当前很多中药材市场基本是原始落后的农贸集市交易市场,没有统一的建设和管理标准。建立药材物流的标准体系,国家再根据此监管,有利于将分散的药材交易变得集中。可以在药材生产大省市建立运输要塞,将某个区域的药材流通集中在几个点上。这样不仅便于市场规模化,还便于监管和调整。这样就将“建立仓库”转变为“让仓库符合国家标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现代化是出路

  在规范了仓储和规模化的基础上,推动中药流通现代化是公认的出路。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已经从多个角度入手。

  仓储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仓库的管理越来越多地运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中药材也应当根据不同种类,通过信息技术管理存储条件。从目前的技术和设备水平来看,建设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并不难实现。语音拣选系统、电子标签拣选小车等技术也已经被某些企业采用。

  管理手段现代化。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质量管理规范》(GSP)对药企提出了明确的物流能力要求,药企应当引入新理念,在保证管理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缓解药材的物流压力。同时,还可学习西药企业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用在中药材的管理上。

  检验和规范现代化。药材的流通过程中应当对质量进行全程掌控,可采用现代化的检验手段和流通追溯体系,从源头组织伪劣药材流入市场。

  相关法规现代化。我国对于西药的规范比较完备,但对于中药材的管理还有待加强。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结合目前的国情和全球药品市场的趋势,不应过分守旧。
点赞
收藏
刘张林
共发表1篇作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