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货代转型元年即将到来,媒体预言2015年必将是货代电商元年。2014年阿里与中海的合作产物eshipping刺痛了所有货代人的神经,船霸王这种垄断阶级都在思考转型与产业升级,更何况是做为中介代理的货代行业,货代业以吃差价获取利润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来优化和改变传统货代行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下文章是转载自中国国际海运网的WIFFA联盟对货代行业的实地调研报告,小编觉得该文章对各口岸货代现状总结的比较到位,故分享给大家!!最后祝中国货代人能够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转型升级成功!!
货代行业现状调查
一、各地口岸货代经营调查
1.深圳、广州货代探索供应链
在深圳和广州,没有"订舱口"的概念,不管是大的货代、小的货代还是直客货主都可以直接向船公司订舱,这样导致两个现象:一是货代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二是每家货代企业服务内容庞杂。
深圳和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新的理念和新的事物比较领先。两三年前,很多货代开始做起"供应链"的业务,包括贸易代理、融资代理和物流代理等。比如,外贸公司对外合同签订后,货代公司全面托管,从银行融资开具信用证、单证、储运和售后服务全方位提供服务。
2.宁波、厦门货代开始走联合路线
宁波、厦门口岸开始走联合订舱路线,加上本地有很好的经商文化,不同专长货代企业之间、大小货代之间形成一定的紧密合作,也导致两个现象出现:一是产生大的庄家,在宁波大的庄家每年有几十万的箱量;二是在当地形成和谐竞争机制,产生自发的行业协会和俱乐部。
宁波的货代注重在本地做强,很少在外地开设分公司,即使开设分支,也不是以开发市场为主,而是以指定货或操作为主。本地货代形成联盟,外地货代很难进入,多数"站着进去,躺着出来"。(下图为WIFFA主席一行走访厦门地区)
3.上海大市场竞争焦灼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货代市场,长三角、长江黄金水道的货代以及海外代理汇集上海,致使上海货代"人满为患", 每个商业写字间都有很多货代公司办公。在上海,货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多数货代企业缺少新的思路,开始转行或投资地产、矿山、旅游和文化产业。(下图为WIFFA主席一行走访上海口岸货代公司)
4.青岛货代寻求奋起
青岛往北的口岸,开始具备北方特色。北方口岸的信用危机大于南方,企业更加保守,传统货代的经营模式还在10年前的原始状态。
青岛货代的理念和模式优于天津和大连,有部分企业开始发展专长纵深发展,比如构建平台,广泛采购货源,或放弃传统运费利润业务,专注物流服务、或发展海外物流渠道业务。(下图为WIFFA主席一行走访青岛口岸货代公司)
5.天津货代各自为政
天津口岸货代地域文化很强,相对保守,缺少拓展思路。一些大的货代公司遇到发展瓶颈,开始向其它城市发展,小的货代公司多如牛毛,各自为政,竞争一派混乱。天津的货量多于大连,有实力的货代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效益。
天津口岸拼箱业务相对规范,三大公司拥有大部分天津拼箱业务市场,也让天津拼箱业务相对规范,外部城市难以挤入。
6.大连市场萎靡不振
大连口岸的货代业在八大口岸最弱,原因有三:口岸业务量不足,没有任何理念,货代服务模式单一。
二、货代前九大焦点危机
1.综合素质欠佳,思想局限性大
在广州流传顺口溜:"少年不读书,长大做运输"。在货代业很少有名牌大学、海外留学、高学历人士,先天文化不足,加上多年群体内部落繁衍,综合素质欠佳。
货代活在货主和船东两座大山之间,两边讨好,做的是蓝领工作,导致很多货代老板如坐井中,要不妄自菲薄,要不妄自膨胀,思想局限很大。
2.诚信度低,没有行业信用机制
中国货代是一片旷野长出的绿地,杂草丛生,良莠不齐,导致货代业诚信度不高。加上这个行业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行业信用机制,让业务运作、单证出具、费用支付等等环节,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3.行业没有规范,内部恶性竞争
货代自己的比喻:货代内部的恶性竞争,就像一群人在笼子里彼此厮杀,没有规则,没有裁判,没有目的。没有行业协会制定规则,更没有统一惯例指导行业行为。货代越做越辛苦,越做越没有钱挣。
4.服务模式单一,利润空间狭窄
多数货代是做货主或船公司不爱做的苦活,挣些"小费"钱。随着市场的竞争激烈,船公司正在取消"小费"的习惯,而货主不断克扣再克扣。加上经济环境的萎缩,业内的恶性竞争,传统货代公司靠运费或各类杂费差价过日子的前景越来越不乐观了。
与进出口公司、船东相比,或与其它行业金融、地产、IT等行业相比,货代行业的收入是最低的,在近十年内没有任何货代公司十年累积利润超过2亿元人民币。
5.资金单薄,实力不足,难以做大
传统货代的行业是低附加值的产业,所以必须规模化经营才能达到一定效益。无论是人力、办公还是运营,特别是海运费,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货代企业本身底子薄,银行贷款困难,资金不足是货代做大的主要障碍。
6.职业操守不够,人员流动带来业务流失
货代从事的是一个没有规范、没有机制、没有平台的产业,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生产元素,而这些元素大多掌握在业务员手中。很多业务人员职业操守不良,掌握一定信息和资源后,自己创办公司或跳槽其他公司,造成业务不断流失。
7.地位低下,没有尊重,没有话语权
传统货代发展到今天局面,更重要的危机是地位问题。不仅在货主、船公司、大的物流公司面前没有地位,在政府面前更没有地位,导致货代公司在各类行业中不受尊重,没有话语权,不断被边缘化。
8.大型国有公司无为,却压制民营企业发展
中国国有大型物流企业,不能代表民族走向世界,为中国物流业开拓市场,反而与国内中小企业争食,利用国家品牌和资金实力,掠夺民营物流企业生意。
9.国际大型物流公司进入中国,中大型物流企业首当冲击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出现"外冷内热"的局面,国外的"狼"开始到国内取暖。国外"狼"有资金、有手段、有经验,要吃中国的"羊"。中国大型物流货代公司可以凭借积攒的实力抵御一段时间,小型公司成本低,可以游击战生存。中大型公司负担重,发展处于瓶颈阶段。同时,前有大型公司包括国有公司的威逼,两侧有同规模同行的拼杀,后有国外公司的追缴,在未来3年首当冲击厄运。
三、货代未来发展趋势和空间
中国货代业面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不代表货代业自身没有发展。国际货代业是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和实体物流的核心环节,处于咽喉部位。国际货代掌握三大优势:一是信息流,所有的国际贸易、实体物流的信息流在货代手中掌握;二是资金流,全国80%国际海运的海运费、杂费是经过货代手中流动的,有千亿美元和万亿人民币的巨额;三是业务流,全国80%的国际贸易货量是货代代理完成的,全国5%的中大型货代联合起来,整个货量要超过中远、中海的全部运量。
1.利用信息流优势,为供应链上游、下游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许多货代公司意识到信息流的价值,开始多头经营,在名片上印着货代公司的同时,更显眼地印着外贸公司、储运公司等, 甚至还有金融公司、地产公司、旅游公司、文化公司等等。其实,这一举动是非常危险的,增加了投资成本,也增加了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有可能导致"鸡飞蛋打"的后果。货代企业应该立足货代,为货主公司和实体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保险、托管、方案解决等增值服务,不但可以用最小的投资快速取得收益,而且可以稳定客户、扩大市场。
2.利用资金流优势,开发新的赢利模式
顺丰快递为中国的物流公司树立了榜样,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专、精、准,更主要的是在实际运作中利用快递的属性特点,采用金融运作手段,快速增强实力,覆盖市场,目前已经有数十架飞机专线运输,在中国占据40%以上的服务网络。
货代企业的巨大资金流来自联合,通过统一平台进行资金运作,用大资金,做大业务,包大项目,挣大钱。如果能集团资本上市,更是有很大用金融做市场的空间。
3.利用业务流优势,规模化运作,提升地位
目前货代企业的失利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没有规模,二是数量太多。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模,对外就没有话语权与船公司来谈利益,而仅有的一点点利益,又是肉少狼多。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有货为王"的时机正在到来,如果每个口岸有实力、有信用、有理念的货代公司联合起来,形成王中之王,就可以有对等地位与船霸王对话,形成"货、船、代"长期平等和谐共赢的市场格局。
4.做出全国典范,取得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货代业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得到商务部、交通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在税收、贷款、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没有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中国,没有政府的支持行业是难以走在前列的,中国货代必须联合起来,自我变革、自我创新,做出全国的典范,进而取得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
四、调查总结
1.该结束的,尽早结束
不管你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依旧用旧的方式做着旧时代事情,货代的命运是注定的。所以,该结束的,一定要下定决心,尽早结束,更好的机遇正在等待。
很多货代已经习惯了多年的旧方式,也有了一定积累,无意突破,宁可在沉默中等待。
2.不该做的,不要做了
近些年来,许多货代为企业能够做大,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在异地开设分公司等等,由于缺少"科学发展观",以拓展业务为目的的分公司90%以失败为结果,不仅没有开展业务,而却带来企业很大消耗。因此,货代企业一定要调整高度和角度,真实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了。
3.信用联合,做大做强
货代业要过上美好的日子,需要做两件事: 一是货代业联合起来,用新时代的模式做新时代的货代,并取得地位和尊重;二是通过市场优化机制,中国货代数量减少60%。
南部货代、中部货代、北部货代,大货代、小货代、中货代,新货代、老货代、外来货代,各有不同的需求。信用是唯一的粘合剂,打造货代信用合作平台,先让各大口岸一部分有信用、有实力、有思想的货代公司联合起来,通过WIFFA联合会和货代联合股份集团公司紧密团结,拓展市场,创造利润,树立中国货代民族品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