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墨西哥宣布将把来自中国及其他未与墨西哥签署自贸协定国家的汽车进口关税提高到50%,并同步上调纺织、钢铁、汽车零部件等多类商品税率。
这一举措瞬间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
墨西哥政府称此举是“对进口关税的全面改革”,目的是保护就业。而路透社援引分析师观点指出,这一动作也在“安抚美国”。
(图源:FreightWaves)
墨西哥经济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被问及目前对中国汽车征收20%关税时直言:“我们将把关税提高到允许的最高水平。”该改革预计影响约520亿美元进口额,并处于世贸组织规则上限范围内。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反对以各种借口实施限制,将“坚决维护自身权益”。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背景下,这场关税风暴不仅重塑中墨贸易格局,更牵动着北美乃至全球产业链的神经。随着后续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墨供应链之间的深层矛盾与合作潜力正逐步浮出水面。
本期掌链《关税与供应链》栏目带来报道。
1.最新动向:汽车至50%,零部件10–50%,钢铁最高35%,纺织10–50%
路透的详细稿件显示:轻型汽车税率将由15%–20%升至50%;汽车零部件税率区间拟调至10%–50%;钢铁、玩具、摩托车等品类约35%;纺织10%–50%。但相关提案仍需国会审议,但执政方在国会占多数。墨经济部文件称,新增关税覆盖的国家尤其包括中国、韩国、印度、印尼、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
关键信息一览:
• 受影响进口规模:约520亿美元
• 受影响行业: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钢铁、纺织、玩具、摩托车等
• 主要目标国家:未与墨签FTA国家(以中、韩、印、印尼、俄、泰、土为主)
• 政策定位:保护就业、处于WTO允许上限;分析师称亦有“讨好美国”的考量
为配合财政与海关体系重塑,业界研究也注意到本轮改革涉及多达1,463个税目、关税上限多处提升(多数到35%,个别最高50%),明显扩围于前一年的调税。
2.为什么此时加征?三重动因叠加
其一,外部压力:美国在先。2024年5月,美国将中国产电动车(EV)301关税从25%抬升至100%,并提高电池、半导体等“绿能—高科”链条税率,实施节奏贯穿2024–2026年。
在北美供应链高度耦合的现实下,墨西哥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提高门槛,很难与美国政策脱钩;路透也明确把此轮动作解读为“回应美国压力”的一环。
其二,国内产业与就业。墨方强调“若没有一定保护水平,几乎无法竞争”,并宣称本轮措施将保护约32.5万个工制造业岗位。
其三,进口结构失衡。2024年墨对华贸易逆差近1200亿美元,其中自华进口约1300亿美元、对华出口不足100亿美元,失衡扩大为政策压力源。
3.哪些供应链会“马上疼”?
整车与经销端:短期内,进口中国整车(尤其EV与价位敏感车型)将直面50%税负。路透称短期可能出现“抢搭末班车”的提前下单,但随后销量与车型结构将被重塑。
零部件与系统集成:此前大量中国产零部件进入墨西哥进行本地组装以供国内或北美市场,本次10–50%区间弹性极大,线束、电子电控、内外饰等子行业或需“二次选厂”与改配套。
钢铁—纺织—轻工链:35%钢铁与10–50%纺织关税将推高中游来料成本,压缩服装、家具、家电等下游利润,促使企业加速从“纯进口—本地组装”向“更高本地化”的投资与采购转型。
二、协定捆绑:《美加墨协定》中的 “排华条款”与墨西哥的战略考量
(图源:ICFI)
1.美墨贸易的深度绑定与摩擦背景
墨西哥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呈现 “高度依存 + 政策敏感” 的双重特征。2024 年,美墨贸易额占墨西哥外贸总额的 50% 以上,美国不仅是墨西哥汽车、纺织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更是其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这种依存关系使得墨西哥在贸易政策上始终受制于美国。
近年来,美国对 “中国商品通过墨西哥转美避税” 的担忧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3 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 380 万吨钢铁,其中 13% 来自境外熔化或浇注;进口 10.5 万吨铝,6% 来自境外冶炼,但美国仍以 “前瞻性防范” 为由施压墨西哥加强管控。特朗普政府甚至威胁,若墨西哥不配合限制对华贸易,将重新谈判《美加墨协定》(USMCA)条款。
2.《美加墨协定》中的 “毒丸条款” 解析
2020 年生效的《美加墨协定》第 32.10 条款被称为 “毒丸条款”,成为束缚墨西哥对华关系的核心枷锁。该条款明确规定:若美、墨、加三国中任何一方与 “非市场经济国家” 启动自贸协定谈判,需提前 3 个月通知其他缔约方;若签署自贸协定,其他缔约方可在 6 个月后退出协议并建立新双边安排。
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直言,该条款 “相当于一种毒丸”,其核心目标就是阻止墨西哥与中国深化自贸合作。此外,协定还强化了原产地规则,要求汽车等产品需满足更高比例的北美本地成分,间接限制了中国零部件在墨西哥的使用比例。美国海关更是启用三级供应链溯源机制,对转口贸易逃税处以 300% 的惩罚,墨西哥成为重点核查国家之一。
3.关税决策背后的协定续签考量
2026 年《美加墨协定》将迎来首次 6 年审议,这成为墨西哥当前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节点。墨西哥总统辛鲍姆 9 月 19 日明确表示,三国同意继续执行现行协定,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墨西哥为续签协定释放的重要信号。
从现实利益看,协定为墨西哥带来了显著的贸易红利:对美出口商品享受免税或低关税待遇,吸引了特斯拉、宝马等国际车企大规模投资。中国 - 墨西哥商会会长波拉・格里哈尔瓦透露,2023 年墨西哥吸引外资 361 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比超 30%,这些投资大多与协定框架下的供应链布局相关。
(图源: FreightWaves)
1.中墨贸易与供应链发展现状
尽管关税摩擦升级,中墨贸易规模仍保持稳步增长。2024 年,中墨双边贸易额达 1094.26 亿美元,中国成为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则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墨出口 902.32 亿美元,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品、汽车及零部件等;进口 191.95 亿美元,集中在矿产资源、农产品等领域,贸易结构呈现高度互补性。
在投资领域,中国企业对墨布局持续深化。2023 年中国对墨直接投资流量达 10.8 亿美元,存量在拉美地区排名第四。华为、联想、比亚迪等企业纷纷落户墨西哥,仅 2018-2022 年就创造了 11.2 万个就业岗位,占同期外资企业新增岗位的近四成。截至 2025 年,在墨外资企业中中国占比已从 6% 提升至 20%,预计未来两年还将有 100 家中国企业赴墨投资设厂。
供应链布局上,墨西哥已成为中国企业辐射北美的重要枢纽。新莱昂州作为中企集聚地,距离美国得克萨斯州仅 200 公里,凭借《美加墨协定》的关税优势,成为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行业的投资热土。
2.供应链领域的核心矛盾
关税与贸易壁垒持续升级。从汽车、纺织品的高额关税,到跨境电商的新增税费,墨西哥的贸易限制政策覆盖了中墨供应链的多个关键环节,直接推高了中国商品的进入成本。
供应链替代与 “去中国化” 压力。墨西哥政府推出的本土生产计划,明确要求用北美制造替代中国零部件,这与中国企业在墨的供应链布局形成直接冲突。美国通过《美加墨协定》的原产地规则,进一步挤压中国零部件的生存空间。
地缘政治引发的信任危机。美国持续渲染 “中国供应链威胁论”,迫使墨西哥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这种战略摇摆导致中墨供应链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投资决策趋于谨慎。
3.不可忽视的合作潜力与机遇
产业互补性奠定合作基础。中国在制造业技术、产业链完整性上具有优势,墨西哥则拥有区位、劳动力和自贸协定网络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计划在墨建厂创造 1 万个岗位,既利用了墨的北美市场通道,也带动了中国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出口。
投资合作成为供应链稳定器。中国企业赴墨建厂不仅规避了关税壁垒,更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2023 年,中国对墨制造业投资占比超 60%,延锋内饰、敏华家居等企业的本地化生产,既满足了北美市场的时效要求,也为墨西哥带来了技术升级机遇。
新兴领域合作空间广阔。纺织行业成为中墨合作的新亮点,2023 年双边纺织品贸易达 53.37 亿美元,中国纺织贸促会计划 2025 年组织企业家代表团赴墨调研,推动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制造的全链条合作。在数字经济领域,尽管面临关税限制,中国跨境电商凭借供应链效率优势,仍在墨西哥保持增长势头。
关税上调是门槛重塑,不是链条切断。2026年的《美加墨协定》联合审查将把“北美制造”的阈值与政治期待再次推向前台;墨西哥此时“提到上限”的动作,既是国内就业与产业结构的防守,也是对外部溢出压力(美国301新政与后续审查)的响应。对中国企业与墨西哥合作伙伴而言,下一步更像一场供应链“再嵌入”博弈。
参考资料:
Mexico’s tariff on Chinese imports rattles cross-border e-commerce. FreightWaves
Comments to USTR Regarding th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ITIF
Mexico to raise tariffs on cars from China to 50% in major overhaul. ITIF
Mexico considering imposing tariffs on China, President says. Reuters
Mexico to raise tariffs on cars from China to 50% in major overhaul. Reuters
编辑:冰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