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下被操控的物流人
2023-05-17 19:32:16
1365
0
掌链 老八

上月,印度人口已增至14.1亿,首次超越中国成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但这是喜是忧?

德国《明镜周刊》为这个变化推出一副题为《人口:印度超越中国》的漫画,结果惹怒了印度,虽然对比两个人口大国的赛跑,但印度人觉得这对比就是对印度的歧视:一个人少科技强,一个人多叠罗汉。

image001.jpg

(德国《明镜周刊》的漫画《人口;印度超越中国》)

不过,对中国来说我们真的很好么?

新技术的普及纵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的大规模应用,让人一步步沦为机器的附庸;一方面机器代替了相当一部分人力,新增就业越来越难。

5月16日,国新办消息今年4月,我国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高达20.4%,首次突破20%。科技尤其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应用,或让更多传统岗位成为多余的人。

image002.jpg

在物流领域,14亿中国人孵化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货车司机群体(近2000万人),全球最大的外卖从业人员(以美团为例,注册超1500万人,活跃近500万人),全球最大规模的快递从业人员(近500万人)。

有统计称,中国直接从事物流工作得群体至少逾5000万人,关联家庭成员上亿人,很少人意识到,数量庞大的“物流人”其实是脆弱群体。

随着ChatGTP等人工智能(AI)及各类机器人集成应用,部分数字物流平台基于AI的物流超级大脑正在进化,越来越多的物流人成为数字平台的履约工具人。未来物流人何去何从?

一、挑战:被工具化的物流人

中国从2016年起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物流市场,但在数字化浪潮下,物流人却在一步步沦为“工具人”。

(1)中国大型物流企业不养货车司机,在个体司机挂靠经营下,包括中国外运、中国物流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也更多地采用外部司机,货车司机成快狗打车等数字货运平台的履约工具人。

超负荷劳动也仍更多年轻人对货车司机行业望而生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2022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8.45%的货车司机日均工作时长在12小时及以上;日均工作时长在8小时和10小时的货车司机占比分别为24.28%和23.48%。超过四分之三(76.21%)的司机日均工作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

image003.gif

(2)抖音音需达等数字化平台,未来不用养快递员,但通过数字化快递服务平台,可以调配快递从业者,快递从业人员成为履约工具人。

外界盛传快递员高新,往往是拿命在拼。据亿欧网报道,一名快递员无论高峰还是平常,都从早上6点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从业七八年的快递员表示,几年前送快递每天大概120-130票,如今最低都有300票。

但末端快递员仍不足用,智能化配送机器人大行其道。京东物流大白、菜鸟小蛮驴,快递员们没有情绪,任劳任怨。

(3)美团等即时物流平台,并不需要养自己的外卖骑手,而是通过人力外包合作。外卖骑手成为即时物流平台履约工具人。

即时物流平台的“实时智能配送系统”会根据算法估算出“最短送餐时间”,动辄要求“半小时达”,根本不考虑交通拥堵、天气等因素,更不会考虑外卖员的疲惫和行驶安全。

平台算法是不断精进的,因此相同距离的规定送达时间会不断缩短,而骑手一旦完成了任务,更短送餐时长又会继续给算法提供依据。如此就有了“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跑得再快也跑不过算法。

image004.jpg

数智化物流技术在提速度、提效率、降成本方面不断刷新记录,背后却是层出不穷的“反人性设计”。4月份,全国工会发布数据,指出我国从事快递、外卖和专车服务等行业的工作人员高达8400万。

这意味着,有8000多万物流人在数字化技术的种种“反人性”要求下苦苦支撑,日常的物流循环才不会中断。然而,人非机器,对数字化技术的反思与改良,势在必行。

二、进化:AI让物流人玩火自焚?

自从机器应用于生产,人类与技术的冲突,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AI)飞速发展,自动化场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物流行业:自动化分拣设备、AGV、智能仓储、智慧决策、无人配送小车等硬件设备与技术,使得从仓储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所有环节都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

由于人工智能的取代,一部分工作岗位正在减少或者消失,物流业失业人群逐渐增加,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开始逐步减少。更重要的是,智能设备的运用一方面“帮助”人类提升了工作效率,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危害。

美团骑手使用的“智能安全头盔MT-K2-6666”就是一个AI设备,它被植入了多种智能基因,骑手戴着这个头盔,就相当于戴了一个随时向自己发布指令的“数智大脑”——外卖骑手的人脑未来能否跟上这个智脑?

在配送的过程中,智能头盔会对骑手进行多种语音提示,比如接单提示、到店确认提示、顾客打电话提示,以及超速提醒、低电量提醒等等,确保骑手的一举一动都在数字化控制中心的掌握之中。

image005.gif

头盔配备的蓝牙耳机还有单击按键接听电话的功能,使得骑手在行驶中可以处理商家或顾客的电话,这表面上方便了骑手的工作,实际上是默认骑手在骑行过程中也须接打电话,使得骑手更加频繁地分心,反而增加了危险性。

智能头盔背后的自感应尾灯能在环境昏暗或夜晚时自动开启双闪模式,这就意味着每名骑手的工作时间都被“合理”地延长——因为有了智能头盔,即使是深夜工作也不成问题。

可见,智能头盔表面上是在“帮助”骑手,实际上却表达出平台和市场对外卖骑手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以及数字化技术对劳动者越来越严密的掌控。

在AI技术发展的初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畅销书《机器人的崛起》作者马丁•福特都公开表达了对AI的担心——不仅导致失业,甚至危害人类生存。

image006.jpg

在阿联酋迪拜的2023年世界政府峰会上,马斯克再度表示,AI的发展如果不加控制,终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玩火自焚”。因为人工智能可以“自我演化”,如果任其发展,有朝一日极可能会“代替”人类做出一些“反人类”的决定。

在《流浪地球2》电影中,人工智能Moss认为人类要存活就必须执行“数字人类计划”,就按照自己的方案杀死了反对这项计划的人。

物流业一方面链接千家万户,一方面链接千行百业,是AI技术应用最广的商业场景之一,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AI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是大势所趋。然而,我们必须始终谨记,AI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三、走向:物流人机融合是未来?

从数字物流平台对一线物流人的指挥,到“智能头盔”对外卖员的协助与监控,从物流信息化到如今的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再到有深度学习能力的CHATgtp替代物流客服。“人机融合”,也许是物流业发展的未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发展,“人机关系”或不是替代与被替代,而是通过引入机器和技术,让物流行业“引智升级”,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加人的柔性化和自主化,也就是说让机器和人分工合作,分别从事自己更擅长的事。

比如让机器人去做更多重复、枯燥和危险的工作,而物流人可以进行监督、统筹、定制化服务等创造性的工作,达到“人机融合”。

image007.gif

从某种意义上说,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如果再仅仅靠卖体力挣钱,缺乏专业技能,就将无法适应“人机融合”的数字化物流与供应链,后果不是被机器取代,就是成为被机器操纵的工具人。

马云曾在2017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留下了一则关于“物流科技与快递员”的预言:“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巨大的失业,但是真正的新技术,是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东西。”此言一方面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于物流从业人员的“危害”,一方面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image008.gif

一线物流人应如何适应“人机融合”的未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东西”?

强化就业学习,提升劳动力素质是个中关键。作为在多场景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物流巨头,京东为应对技术冲击做出了示范:在进行技术迭代的同时,跟进人员培养,让员工真正有能力成为机器的主人。

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隆雨表示:京东除与各大技校、夜大展开合作外,内部开设的物流学院、AI学院,也全部向基层员工开放。

同时,上千万的物流人们自身也需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对智能机器的驾驭能力,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

编辑:老八

底图.jpg


点赞
收藏
老八
共发表75篇作品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