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第18个航海日到来,这一天也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纪念日。自古,我国就是航运大国,也是物流大国。依靠先进的技术成为古时的贸易强国,也发展出了深厚的商业底蕴。
今天,我们邀请张骞、郑和、伍秉鉴、王相卿做客掌链的《首席供应链官·物流史话》访谈间。作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商贸物流的先行者,他们都为从古至今的物流强国做出了贡献,而今,我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借航海日之际与诸位先贤共同叙古抒今,聊聊我们中国物流走过的路。
一、物流科技
从沙漠之舟到中欧班列
从木质宝船到无人货船
7月11日,中国第18个航海日到来,今年航海日活动主题是“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也反映了智能化、绿色化航运产业革命。2022年初,我国首部现代流通五年规划《“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物流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水平。”四为先贤又如何看待科技驱动的现代物流?
(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
掌链: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历史性大变局。科技驱动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物流发展主旋律,但也在遭遇科技带来的恐慌。如今,在物流领域,无人化码头、无人驾驶货车、无人仓、无人机等应用,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甚至是技术恐慌。但翻开历史,无论通西域,还是下西洋,中原商业文明走出去过程中也都带着技术进步,你们如何看待今天物流领域的科技革命?
张骞:每种新技术新装备都带来物流服务变革,人们要做的是适应与调整,而不是排斥与远观。中国人在全球最早发明了司南,那是古代的北斗导航,这些帮助了中国人走向更远的地方。汉代的货运物流主要就靠人力和马匹。第一次走西域,有时骑马,有时步行;第二次去时,整个使团300余人,每人备两匹马,一路辗转。后来,“丝绸之路”疏通,骆驼被引入,因为其适合长距离运输。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掌链:您说的对,今天物流运输效率越来越高。2013年11月28日,首列西安至中亚的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满载工业原料、机械设备、轻工产品,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出,沿陇海兰新线一路向西,途经新疆,抵达哈萨克斯坦,全程只需6—10天,比原先的公路运输还要少十多天,成本也能降低至少三分之一。
王相卿:当年大盛魁好的时期,我们有上万头骆驼。我们晋商从江南茶区采购茶叶,从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出发,经河南、山西、陕西运到内蒙、新疆,甚至更远的俄罗斯,有人力、骡马驮运、牛马车运输、独轮车运输、驼队运输等形式。大盛魁的驼队效率最高,也要两个月到达蒙古。因为路途遥远,我们研制了便于包装运输、不易变质的砖茶,它还成为了畅销西北的边销茶。如果没有当时我们组织运输升级和包装升级,就不可能物流到内盟、新疆乃至更远的俄罗斯。
(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
掌链:您曾走过的万里茶道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今,合肥中欧班列已经开通,这是一条途径黄山——合肥——塔什干的“茶叶专列”,满载黄山茶叶,货重超800吨,货值超118万美元,预计15天就可抵达塔什干。
郑和:我当时下西洋也使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明朝木船运用了水密隔舱技术,可有效防止船舱进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水密隔舱技术的国家;除了中国人发明的司南(指南针)外,为辨别方向,我还熟练掌握了过洋牵星术,也就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我们多达3万人和300艘各式船只,使用旗帜、鼓、灯笼在船队中传递信息,在风速不足的情况下还使用巨桨划船,但是整支船队的速度通常不超过1天50英里。是技术创新等让中国船在全球率先开启大规模船队远洋航行。
(七下西洋的郑和)
掌链:您的船队规模在当时已经是世界最大,造船技术也是巅峰水平,八十年后,哥伦布所乘坐欧洲最大的船去美洲,最长的也仅仅是25米,比您的宝船还短113米。今日,中国的航运的依然领先。截至2021年1月底,中国的造船业各项指标均为全球第一。
今天,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已经掌握全自动化码头和智能港口解决方案,使用“5G+北斗+无人集卡”技术,采用无驾驶室纯电动底盘5G无人驾驶集卡,通过5G信号传输,实现集装箱港口无人自动化码头全场景应用。我们叫这些技术“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伍秉鉴:清朝的航海业与造船业也有一定发展,当时中国所有产区的茶叶必须集中到广州,由我们十三行商进行海外贸易。几乎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而从欧洲、美洲往返广州的航程遥远,动辄需要花费一年之久,运输效率和竞争利益的驱使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变革。然而,中国没有跟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其实是在被动发展技术,最终落到了被侵略的命运。
掌链:您说的极对啊。技术是把双刃剑,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能成为侵略别国的利剑。如今,我国一直在主动发展科技,深入探索自动化技术,并解决自动化带来的问题。广州如今依旧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正积极建设航运、航空、创新枢纽,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
图片来源:中新网
二、供应链文明
从怀柔睦邻到“利人共生”
从万国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上,你们书写了中国商业文明的璀璨篇章,然而在今天这个大变局时代,中国模式一方面获得世界赞许,另一方面引发传统经济霸主的霸凌,而供应链物流是防止全球撕裂,维护全球共生的纽带。四位先贤又如何思考?
掌链:2022年2月,美国出台《全面供应链审查和评估报告》,推出了更多针对性政策进行科技封锁、加快关键供应链回流,这是他们增强供应链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属性,推动供应链局部对华脱钩的措施。如今,我们中国已经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被以美国为首的的列强牵制,还是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大家对当前的供应链格局有何看法?
张骞:经贸物流与政治外交从来都是密不可分啊,我两次出使西域,最大的成果就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政治友好交流,进而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丝绸之路”沟通了到达西亚的交通要道,使得汉朝与南亚,西亚各国正式建立了友好关系。我认为如今重构供应链格局,也应该以增强国际沟通与合作为要。
郑和:骞兄所言极是。开展外交与贸易活动也是我下西洋时的主要任务,明朝推行“官方贸易”、带动“民间互市”等。我曾在东南亚设立商馆,一处在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答腊,另一处在马六甲。我们的船队给马六甲带去了无限商机,也使该地的繁荣引起世人的瞩目。今天,作为商贸大国,我国也主导着国际供应链关系,我们应多发展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熟悉竞争环境、系统流程、人员组织和管理水平,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来改进、提高,这才更有可能造就双赢。
掌链:您二位虽说从事的主要是外交活动,但所言所行无不体现“利人共生”的商业文化啊。因为张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这种互利的国际贸易也是我们今日发展的重点。
晋商群体(China & Asia Cultural Travel)
王相卿:我们晋商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将做人的道理应用于买卖生意上。我们经商过程中,商号之间资金经常相互“拆借”,叫做“相与”,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借贷款项。我们对待“相与”极其慎重,经过了解,认为对方重信守约,才与之银钱来往。既经来往,就是对方中途发生变故,明知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但一旦对方见利忘义,欺瞒于我,便永不合作。这些原则运用到处理国际供应链关系中也是可取的。
伍秉鉴:这是不断传承的商业文化和中国商人的美德,清朝十三行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也秉持着这样的原则。我积极与美国人进行贸易,不仅仅局限于坐在十三行的铺子里坐等外商上门,而是走出去租用他们的商船拉货,1810年时装了5万多美元的茶叶等运往瑞典哥德堡销售,1833年甚至租用了200吨的普鲁士货船,运货到汉堡。在处理与别国的供应链关系上,我们也要主动出击,开创新的贸易形式。
掌链:您突破了广州十三行的模式,不满足于做外贸代理,而是去欧洲和美国搞直接贸易和投资。可以说到了晋商和广州十三行,商业文化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如今进行供应链合作,也遵循着互信互利的原则。
如今,我们的“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和国际友谊,还推动了供应链的多元发展。通过夯实基础“延链、建链、强链、补链”,强化中国路桥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价值,优化内部供应链流程实现降本增效,上下游各方高效协同,共建合作共赢伙伴生态。
(作者: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