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荒地乡政府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个育肥牛养殖基地。从乡政府门前的韩七线向东南方向不到1.5公里,喧嚣和车辆的声音立刻消失,在四周一片田园风光中,人们能听见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来自牛棚中悠长的“哞”声。
作为国家贫困县和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隆化县将产业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治本之策。在河北省委统战部的引进下,已经在贵州毕节开展产业扶贫的全国政协委员、千喜鹤、禧云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延云于2018年4月发起设立隆化云泉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这座距离荒地乡政府1.5公里的育肥牛养殖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千喜鹤、禧云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延云)
“通过对市场的开拓,建立适合标准的生产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刘延云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发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示范带动作用,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持续创造经济效益,养殖基地将村民变成“供应商”
据了解,该基地占地82亩,目前已累计投入5300万元,设计生产规模存栏育肥牛可达2200头,年可出栏优质育肥成牛6600头。基地实现土地流转82亩,惠及增加农民收入39户,其中包含3户在册贫困户,发展了200户养殖户。此外,基地年收购青贮5000亩、玉米秸秆5000亩、玉米5000吨,惠及增加农民收入达3000户。
(刘延云(右一)考察基地建设进度)
刘延云在产业扶贫上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他表示,基地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平台。
据了解,由于养殖育肥牛需要采购青贮、玉米和秸秆作为饲料,而这些也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作物,因此基地会直接溢价从当地农民处收购。一方面,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会给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农民对外出售农作物的运输成本。同时,对秸秆等低价值产品的收购,也降低了当地农民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空气污染,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环境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养殖产业发展,基地放弃了牛犊繁育的业务,转而选择从外界收购牛犊,当地村民家中的牛犊自然也成为优先收购目标,目前已有200户村民加入养殖户行列,成为基地的牛犊供应方。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村民收入,拓展村民收入来源,同时也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养殖行列,助力当地村民产业脱贫致富。
荒地变废为宝,贫困户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产业扶贫虽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只顾宏观不顾细节。刘延云表示,基地从选址起就开始关注细节,从细微处、从尽可能多的层面提高当地村民收入。
据了解,基地的82亩土地流转位于很难产生价值的沙土地。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片土地主要以河沙为主,村民们在河沙上铺上了一层土壤种植农作物,每年的收成扣除投入的成本和人力,几乎不能产生价值。选择在此处建设养殖基地,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将这块位于荒地乡的“荒地”变废为宝,在一片真正的荒地上“喂”出“黄金”。
除此之外,提供就业也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层面,目前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个就业岗位,其中有不少是没有外出打工条件的村民。基地建成后为他们提供的旱涝保收的工作,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基地工作的贫困户们也对早日脱贫充满了信心。
以责任和担当探索可持续的产业扶贫之路
在刘延云的带领下,基地秉承“把牛场当成家一样,把员工当成家人一样,把牛当成婴儿一样”的经营理念,管理层与员工同甘共苦,吃住都在基地,以满怀热忱的奉献精神扎根于扶贫助农最前线,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科学管理。
截至目前,基地存栏育肥牛1600头,已经出栏500头,其中150头销往香港,受到客户好评。在刘延云的统筹下,这套“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运作模式已经进入良性运转阶段。自建成投产以来,基地共计带动惠及在册贫困户281户821人,年兑现惠及扶贫助农资金155万元。
除了隆化,刘延云也在贵州毕节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由刘延云创办的禧云国际旗下禧云千链是国内领先的团餐原材料和用品供应链服务平台,拥有强大的供应集成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禧云千链目前已在贵州毕节建立起农副产品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销售的供应链体系,农民更加安全放心地生产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实现了产供销O2O模式高效对接。在此过程中,不仅农民群众实现了可持续的脱贫、增收、致富,禧云国际也能获得稳定、优质、安全的原材料,与农民、团餐企业、消费者实现多方共赢。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刘延云表示,“作为企业家,我要带领企业发展融入到祖国复兴的浪潮中,为祖国复兴大业,切实做好助农增收工作,尽到改革开放一代民营企业家应尽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