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话题单独拿出来讨论,压力实在够大。因为摆在眼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自2008年有正式的官方统计数据以来,全国快递平均单价就一直在下降,从2008年的27元直降至2018年的12元,降幅超过50%。
如果说价格竞争的后果是“薄利多销”,那尚且可以接受,然而不幸的是,支撑网点发展的利润已经开始触底,接近各家的成本承受极限。于是,所有人都在关心:价格竞争的“底”在哪儿?
(图源:ups官网)
判断1:价格竞争将持续存在且有效,但降幅收窄
老鬼梳理了一下最近10多年全国快递平均单价的走势,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从201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全国快递均价下跌的幅度最大。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以双11为代表的电商业务大爆发。
实际上,也正是从2009年第一个双11诞生开始,快递公司才逐渐有了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备战旺季,尤其是双11大作战,前三年的情况有点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双11代表和预示着巨大的业务增量,为了满足需求、消化增量,倒逼着快递公司加大产能建设和投入;另一方面,在双11结束后的业务淡季,快递公司之前激增的产能,比如车辆、场地等资源面临空置境地,为了减少浪费和亏损,多数快递公司都采取了低价的竞争策略来冲量。
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快递单价会在2010-2013年出现暴跌的主要因素。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自2014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突破100亿件大关之后,快递平均单价虽然仍在走低,但降幅已经开始收缩。尤其最近两三年,这个趋势更加明显。
这就是老鬼想要阐述的第一个观点:快递市场的价格竞争将持续存在且有效,但降幅会进一步收窄。
为什么价格竞争仍会持续下去?因为成本一直在优化。上市后,随着经营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加强,几家头部企业实际上都在互相偷师和学艺,以取长补短。其中补的最大短板就是成本管控,总体经营情况改善明显,转运成本明显下降。
成本的持续改善为价格竞争提供了空间。站在这个角度,“价格战”就是有效的市场策略,成本改善--价格优势--市场增量--规模效应--成本持续改善……如是循环。
判断2:全网型价格战不复存在,局部和重点市场争夺依然激烈
在单价持续走低但降幅收窄的形势下,具体到各家快递公司的价格策略,老鬼的判断是:全网型价格战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局部和重点市场的争夺。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低于成本的、“以价换量”式的竞争时代恐将结束
对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除了看规模,更看重业绩和盈利能力及发展后劲,“以价换量”的打法在原始规模积累阶段有效,但放在今天弊大于利;对非上市公司而言,“以价换量”带来的亏损难以承受,而且流血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得不偿失。
2.通过价格策略在局部和重点市场的争夺依然激烈
局部之争相当于“阵地战”,简单讲就是产粮区猛攻,尽可能扩大和保持优势;非产粮区求稳,保证网络协同;
重点市场之争则是“攻坚战”,对细分市场和大客户的争夺会愈演愈烈。比如通达系开始反向向中高端电商市场渗透,在时效和服务等稳步提升的前提下,依托规模、网络优势以及灵活的转配体系,已经有能力通过价格来从低向高打。
判断3:前十年,时势造英雄;后十年,英雄逐时势
价格竞争最直接的体现和反馈是市场份额,进而影响快递江湖的格局演变。对此,老鬼的看法是,在各大快递明确“要量”的形势下,2019年的排位战会比2018年更加激烈。
从目前情况来看,业务量排名第一的中通,领先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竞逐最胶着的,应是第二名之争,韵达、圆通、申通和百世,都有实力和进击的可能。具体到非一线快递,2018年已经有两家出局——快捷和全峰,2019年这种情况仍将继续。
总之,头部玩家格局不会大变,2-3年内也不会有出局者,但彼此间的差距会逐渐显现;非一线快递则开始面临“生死局”,如何活下去或全身而退是头等大事。
除此之外,关于快递江湖的格局演变,老鬼还想说两点:一个是时势造英雄,一个是英雄逐时势。
过去的“黄金十年”是时势造英雄,催生了现在这几大上市巨头;接下来的“黄金十年”则是英雄逐时势,考验的是企业决策层的管理智慧。
英雄如何逐时势?两大策略——
一是“产能驱动的成本竞争论”,这是近两年的主要打法,相关的研究已经很深入,老鬼就不重复了。
二是“规模效应下的资源协同”,这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打法。
两个阶段相辅相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都是规模。只有建立了稳固的规模优势,才有可能、有实力、有空间、有条件去联动和协同更多的行业资源、社会资源,甚至行政资源。
举两个代表性的例子:直营系的顺丰最近几年疯狂卡位稀缺资源(土地、高铁、航空等),同时不断成立合资公司等;加盟系的中通,在将产能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也开始联姻阿里等巨无霸平台,依托快递业务优势组建星联航空、渗透快运和云仓等等……两者基本上都是遵循了同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