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良贷款”引爆金融风险
2014-08-27 14:43:00
953
0
现代物流报 特约评论员 刘英团
       2014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加速暴露已在市场预期之内。银监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6944亿元,连续11个季度增加;不良率为1.08%,较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放缓将使信用风险加重,部分过剩行业盘整将使风险暴露增多,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审慎的代理业务活跃,并有向银行业传染风险的趋势。”在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如是说。(8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

  尽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1个季度增加,尽管不良贷款率已攀升至1.08%,较年初上升了0.08个百分点,尽管不超2%的不良率也绝对是一个合理的水平。但是,在“潮水”退去之后,必然会留下大量的不良资产,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截至2014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6944亿元。同期,关注类贷款在今年上半年亦有明显上升。6月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为1.64万亿元,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845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55%,较一季度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根据近期公布中期业绩数据的银行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的“行业性”、“区域性”特征依然强烈。不良贷款的增加,也在不断吞噬银行的拨备。

  受节能减排、出口放缓、政府融资平台治理、信贷收缩、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经济在未来几年很难有大的起色。经济周期性下滑必然对银行信贷质量产生压力。尽管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显著提升,但越来越高的不良贷款率仍让人感到不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银行会不会基于一些个体因素而“美化”财务报表。同时,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也成为当前市场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因存贷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

  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在过去几年内贷款扩张相对较快,致使其贷款质量在上半年亦承受着严峻考验,已然成为重灾区。上半年末,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66亿元,较年初上升275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14个百分点至1%;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680亿元,较年初增加132亿元,不良率上升0.11个百分点至0.99%。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已经接近4000亿元,不良贷款规模上升最多。样本分析显示,逾期贷款的迅速增加,给资产质量形成了压力。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三至五年的调整,逾期贷款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不良贷款,而“不良贷款”往前一步就是“呆死账”。

  经历一番快速发展后,国内商业银行正迎来一场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大考验。2014年,楼市几近崩盘。尽管不少地方政府或高调或低调的“拯救”楼市,但楼市依然“死水一潭”。不少城市放开限购一个月,成交量还不如过去一天签约的多。所以,遏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说易行难。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从商业银行获取了巨额信贷资金。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没能力偿还债务,不良贷款已严重的威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遏制不良贷款,应当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银行应积极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这也是解决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和银行资产质量降低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的普遍共识。

  其次,加快金融及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活化银行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应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盘活贷款存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政府把占用的“资金池”倒出来。大量的“资金池”被政府占用,不但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贷款规模,还推高了市场整体实际利率水平。所以,要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拓宽政府的融资渠道。而“倒出来”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就可用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点赞
收藏
特约评论员 刘英团
共发表1篇作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