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周,美团打车就要正式登陆北京等七城了。有趣的是,这条消息出来不久,一条“滴滴外卖开始招聘骑手”的新闻也开始在坊间流传。据报道,滴滴外卖上线的首个城市可能是无锡。
滴滴外卖何时能够吃到尚不清楚,但美团打车是真的来了。
网约车市场硝烟再起
去年12月,美团曾经发起投票活动为美团打车登陆新城市造势,表示将向报名用户超过20万的城市提供打车服务。随后,美团打车遭到多地交管部门约谈,活动受阻。近日,我们打开此前的投票链接时发现,页面上的信息已经变成了“美团打车 即将登陆”。
美团打车于2017年2月在南京试运营,在拓展北京等七城之前,就已经达到了日订单量10万单的好成绩。
有媒体报道称,美团打车在北京地区的抽成比例将低于滴滴的20%,仅为8%,前5万名报名司机还可以获得前三个月平台零抽成的激励。此外,美团还将给予司机每单20元的补贴。在乘客方面,每个城市参与投票的乘客都可以领取3张与当地出租车起步价(8~13元)等值的优惠券。
除了美团,同样觊觎网约车市场的还有曹操专车与嘀嗒出行。今年1月,曹操专车高调宣布完成A轮10亿元融资;几乎同期,嘀嗒拼车也宣布更名“嘀嗒出行”,推出网约出租车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专车背后站着吉利集团,后者最近收购了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在宣布收购的公告中,吉利将曹操专车与吉利、领克、沃尔沃等汽车品牌并列,并称吉利集团为“全球领先的电动移动出行服务商”。目前,曹操专车拥有一支超过16000辆的车队。
网约车市场似乎又将迎来血雨腥风。
补贴大战的操作逻辑
2014年到2016年间的网约车大战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为激烈的战争之一。最多的时候,有超过30家各类打车App参与竞争;数以十亿计的资金化为弹药,被用于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滴滴与快的的合并是这场大战的第一个关键节点,2015年2月14日,在阿里与腾讯的推动下,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在此前的近一年时间里,双方为争夺市场烧掉了二三十亿元。
作为滴滴的投资方,巨大的亏损让马化腾都为之心惊。他在香港大学演讲时透露,滴滴最高一天曾亏损超过4000万。“(补贴大战)就像武林高手过招,谁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尽弃”。
滴滴与Uber的斗争更加戏剧化,格局也更加宏大。在Uber正式向滴滴宣战前,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曾多次造访滴滴,希望能够与滴滴达成合作。卡兰尼克表示可以投资滴滴,但要求持股40%。程维拒绝了这一提议。
几乎就在滴滴忙于处理与快的合并事宜的同时,Uber开始向滴滴发起进攻。在短短数月之内,Uber就将自己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了三分之一。和滴滴相比,Uber拥有充盈的资金、更稳定的服务以及不弱于滴滴的品牌认知。
滴滴的反击来得同样快速。在中国市场,滴滴宣布将补贴十亿人民币用于争夺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滴滴还向Uber美国本土的对手Lyft投资了一亿美元。到16年年中,双方仍未分出胜负,而此时,滴滴与Uber在中国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均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
看不到尽头的烧钱大战让投资者心生恐惧,网约车新规公布也让Uber与滴滴压力倍增。2016年8月1日,滴滴与Uber中国的宣布合并,滴滴收购Uber中国全部资产,Uber获得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和10亿美元。
回顾此前的网约车大战,我们不难总结出补贴大战的操作逻辑:以补贴抢占市场份额,凭借市场份额换取大额投资,再将投资继续投入到争取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去。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这样的戏码还将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继续上演,团购如此,网约车如此,共享单车也是如此。
补贴战的影响可能不会那么大
补贴战模式有其合理之处,但它同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一方面,大量的补贴迅速教育了市场,加速淘汰了竞争对手;
而另一方面,一旦进入相持阶段,投入就变得不可预计,且“一收手就前功尽弃”。
美团作为市场的后来者,进行补贴战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前期凭借较少的补贴消耗滴滴更多的资金。但是和之前的网约车大战的时候相比,美团面临的环境已经大不一样。
第一点变化是网约车新规的出台大大拖慢了美团攻城略地的速度;
第二点变化是监管介入速度的加快——和网约车市场相比,国家对共享单车这样新生事物的介入速度明显加快——可能不会给美团留出充足的时间与滴滴竞争;
第三点变化是网约车市场的格局已经清晰,进入相持阶段的速度大大加快。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竞争者的出现无疑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优惠;对于司机,补贴的增加也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而对于旁观者,TMD中两大巨头的博弈无疑充满了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