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这是最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前副会长戴定一老先生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部分),观点鲜明,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可惜的是,之前发布在其他渠道时,存在不少记录的错漏或不完整,我特地一一阅读、编辑,并予发布,供业界参考。(编辑:蔡远游)
我已经退休快两年了,离开了一线,无论是对行业的了解,还是分析认知能力,都会受到一些影响。今天我谈谈几点感受。
一、要继续提高对于平台这个新生事物的认识,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经济体。
大家都谈到了平台的重要性,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认知高度,但是应该说能够提炼的共识还是不多的,还需要在实践中提炼平台的本质、规律或者游戏规则等,看来目前要形成共识还有困难。我对平台这样的新经济体一直很关注,一直想搞清楚影响平台发展的认知框架。
首先,平台是一个链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基础设施。
实际上,平台上面跑着许多实体经济的业务,但是也在使用信息技术、数据等虚拟经济的技术办法进行管理、控制。在虚拟经济的体系里是缺少基础性规则的。
例如,我们不知道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资产,它的产权怎么界定,在信息交易过程中如何用契约去规范相关各方的责权利,什么是责权利的均衡等,进入数据时代,需要加强的就是基础建设问题,一个是产权、一个是契约,既是实体经济的基石,也是虚拟经济的基石。我们可能会发现,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它跟一辆车、一块地、一笔钱的产权属性不同,因为数据的资产所有权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别人看了一眼可能也就是别人的了。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数据产权的界定可能会侧重在使用权,如何评估和度量信息的责权利。这方面全世界现在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规定,但可以看到国外的努力偏重在如何使用方面。在信息交易过程中,哪些权利如何跟着交易转让,如何在契约里面作出明确规定,如何把实物交易的产权和契约原理,拓展到虚拟经济中,这个是我最关注的方面。今年6月份出现的菜鸟和顺丰的矛盾,可惜的是马上就被政府平息掉了,却并没有形成可借鉴推广的原理和规则。
其次,平台是一个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商业结构,特别是那些开放的社会化平台。
其特点是,自己不做具体的物流业务,平台上众多从事物流业务的客户在彼此协同,平台的本质是构建新的协作体系;其手段是:进行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所以我称之为基础设施。过去,我们习惯于提供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是行政机构、权力机构,是依法行使职能。但是平台出现以后呢,它却是一个商业机构,也就是所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是有市场回报的,客户也是可以有选择的,完全是一种商业考虑。正是用这样一种办法,这个社会在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商业化。商业文明的扩展已经是势不可挡,并进入了很多公共领域。
但是,传统企业其实是不太懂这些规则、规律的,是比较难协调好管理和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平台的成就不是你自己的业绩,而是客户享受了你的服务管理以后他们获得的成功,当然这也会对平台有商业回报。所以这个关系和一般传统企业关系是很不一样的。传统企业做平台,也许只关心自己做大做强而不去研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问题的话,那将很难成功。平台是一个很新的企业类型,需要去研究、去探索,然后用经验理论去指导这一类企业的发展,未来的这样的平台会越来越多。
最后,我们会发现由于平台整合了资源,特别是集中了信息,它的话语权开始上升,甚至开始替代政府部分职能。整个社会的治理、管理开始扁平化,它不是像政府那样采用的是一级一级授权的垂直化架构进行逐级管理。
在平台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你能够管理服务的就是在平台上面的所有客户,客户只有大小优劣的差别,没有地位的高低,所以整个社会将进一步扁平化,社会将越来越走向自治,而不是用一种强权去管制。平台上的管理和服务都是交易,而不是强制和控制,这种整合理念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会很不适应。但是商业文明的发展就是这样规律、这个变化,这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无论是产业界、行业界还是整个社会,这些变化都带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值得我们关注。
各位平台从事者在这方面都有贡献,也有很多的经验积累,要多进行交流共享,对整个社会、对整个行业才会产生更加有益的积累。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即重视平台的的重要性,以及平台的社会价值。
二、如何提高对于平台的认知水平,这其实就是要讲究方法论,而认知方法论首先要提炼问题。我们如何提炼当物流平台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呢?
在我的观察中,平台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些规律、方向。在一些信息平台队伍中,最老的一批是通过传呼台起家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平台就是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而且当时主要是一种广播式的信息,并不具有互动性。
今天,大家会看到交易平台已经开始替代信息平台,无论是信息服务还是互联互通,都要落实在信息和其他资源怎么进行交易,所谓的整合、互联互通不能落实在交易环节就是一句空话,平台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要围绕交易的安全、方便和低成本这样的要求,交易成为构建协作体系的具体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今天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向交易平台演进。再往前走我们会看到已经有少部分企业在交易平台的基础之上做到了更加精准,也就是不仅要“合”还要“分”。整合资源、整合信息以后对这些结果进行分类、分层,使得交易更加精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这样就会用到智慧的技术,智慧的实际上是解决差异化、精准的问题,能够解决个性化匹配、个别控制。凡是走到了智慧平台这个层面,一定是在追求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和管理。
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再往下走,会跳出平台,构建一个生态,包含众多业务,构建更加复杂的分工协作体系。这就是平台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得到的一个趋势。我们只有贴近这个趋势,去学习才能生存发展。即使是平台,目前仍然也是供大于求的,所以不遵循规律、不发展就很难再往下发展。市场用不了那么多同质化的平台,即使我们自身再努力,政府再多支持,这些外部因素都没有用,不能靠一厢情愿,要敬畏客观规律。如何探究物流行业发展和平台发展的规律,是需要未来在行业团体里面进行协作、进行交流,以取得认知的不断提升。
其次,我也要强调一下一般的认知方法论。在我退休前两三年内,一直反复倡导的一个思想方法,或者叫认知方法。倡导方法论的基本原因,是到了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难点是你的方法论怎么去组织这些信息和知识,去构建一个有效认知框架。
如何培养自己的认知方法论?
第一,就是要树立起问题导向的思考方法。
在物流界是非常缺少问题导向思维习惯的,也就是不习惯需求导向的方法。我们要搞物流往往是因为有一片地,地理位置很好,或者有多少多少车、库等资源,这些都叫供给导向。你有这些供给能力,并不代表你能做成物流,因为今天这个时代是需求导向,需求说了算,需求一变,你就必须得变。但是我们整个物流界对需求感知能力是普遍缺失的,我们以为今天的需求,明天还会是这样,以后永远是这样,我们不知道这个客户正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物流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就拿这个信息平台的需求来讲,过去信息的匹配是最主要的价值,但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变了。这个信息从广播式的转到了需要精准、需要互动、需要载有很多其他的附加价值、需要诚信的保证等等,这个需求如果你感知不到的话,你就会沿着原来那个模式去变。而这些需求的变化是与客户的产业本身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商贸业还是农业,对于这些产业变化的感知能力,物流界是非常缺乏的,这点我觉得比其他行业落后很多。比金融、IT、制造业、商贸业对于需求的重视,对于需求的感知能力,物流业是很差很差的。几乎在所有的论坛上,你都听不到,或者很少听到他们对于客户变化的感知和分析,他们只是在讲我的系统、我的技术、我的资源、我的网络。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高招、经验,但是没有感知客户的变化,而恰恰客户的变化是最需要感知和交流的。
其次,对于物流来讲,一旦问题明确了,最主要的解决思路有两条:
一是构建分工协作的体系,而不是专注一项技术,或者某一个专利,某一个模式。一定要聚焦于处理分工协作中的矛盾。我常讲物流基本的方法论是“分合之道”,没有太多的复杂,就是怎么分怎么合,解决他们之间分工协作。就是要构建一个分工协作体系,解决资源的配置、流程作业的协同、货物之间的分合自如等等。这都是非常简单层次的矛盾,但是分合的方案可能非常复杂,这里会牵扯到我们跟各种各样客户的关系,还有我们同行之间的竞争,还有我们跟整个环境,包括其他行业、政府制度、法律、监管等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都是双边关系、多边关系,矛盾都在接口上,所以我们会花很大的力量去处理这些接口来解决分工协作体系的和谐,或者创新新的分工协作体系,这就是物流基本的方法。这是我想说的一个问题导向,发现需求和用分工协作的方法去解决需求的思想方法,这是物流最底层的逻辑或者最基础的能力。你的技术也好、你的资源也好、你的资金也好,都要绑架在这样一个框架上去反映需求,去反映分工协作能够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物流最底层的一个方法论框架。
二是要把握动态演进过程。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采用快速迭代的演进方法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比较强调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是不对,不是不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会被越来越灵活的演进机制、迭代机制所取代。比如协会的议事规则就非常重要,它将决定协会未来能不能适应演进的要求。我们可能不需要在今天规定很多的要求,只需要有一个适度灵活的演进机制。所谓演进机制,实际上就是它规定的是保守一点、还是灵活一点,这个会决定演进速度。
问题导向和快速迭代是我认为在方法论中需要重视的两个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