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须保持高压态势
2017-08-11 13:42:36
898
0
深圳晚报 
  此次最高法就互联网金融拉响警报,表明最高法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对涉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最高法近日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人民法院加强金融审判工作,保障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出了30项意见。《意见》提出,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非法集资案件,持续保持对非法集资犯罪的高压态势。针对非法集资犯罪案件参与人数多,涉案金额大,波及面广,行业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加强与职能机关、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提升处置效果,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不过,在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风险隐患,突出显现于金融犯罪活动中。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既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金融部门的良好形象和信誉,更使得民众的个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此次最高法就互联网金融拉响警报,表明最高法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对涉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广大民众对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感受最明显的莫过于互联网非法集资与非法传销行为。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方面新旧领域风险叠加,互联网金融已成高危领域,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相关犯罪新闻近年频频见诸报端。综观这些案件,它们多呈现出犯罪手段紧随金融市场热点,与新兴金融业务如影随形的态势,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犯罪具有涉及人数多,涉案金额大,波及面广,行业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其给民众造成的损失让人格外揪心。最高法在此次《意见》中就对非法集资给予了高度关注,指出针对非法集资犯罪案件,要加强与职能机关、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提升处置效果,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其实,互联网金融犯罪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仔细剖析,大多数骗局玩弄的还是老一套,比如名头上打出“投资理财”等旗号,但最终所显现的还是收入会费,“拉人头”等非法传销特征。不过,由于民众辨识能力差、缺乏金融知识、风险承受能力低等因素,再加上随着互联网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P2P等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一些线上的金融新概念和新手法很容易复制到线下来,导致民众很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一些传销组织,往往冠之以“互联网金融”的名义,采取债权、股权、债转股等诸多形式,混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界限,甚至找一些专业人士为其背书,充满迷惑性和隐蔽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部分民众为什么会对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非法集资如此缺乏免疫力?是不是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理财方式,投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给了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生存空间。而这正是金融行业未来服务提升的突破口。

  总的来说,防止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切实担负起企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从技术和流程层面堵住漏洞,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监管部门更要做出主动担当的姿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相关机制和程序,整顿金融市场秩序,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民众则要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