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效率”成为年度热词
2017年,创业者为什么都特别重视效率思维?因为资本退潮了。
钱多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规模,现在你再跟人谈规模,投资人都不愿意搭理你。
资本市场今年谈得最多的是什么?
效率。效率。效率。
二、外资零售企业“供应链服务商”案例
1、麦当劳&百麦:美国百麦,就是麦当劳的“供应链服务商”,成立80年了。麦当劳到哪个国家,百麦就跟到哪个国家,包括北京也设有子公司。百麦精准匹配麦当劳的标准化供应链,双方相互扶持,同步高速增长。
2、7-11便利店&呀咪呀咪:7-11刚开始在北京做快餐和即食业务时,做的是本土化产品,刚开始找不到供应链服务商。呀咪呀咪主动配合7-11便利店,从每天十几单开始发展到现在年营业额5亿规模。
3、家乐福&庄怡果业:家乐福是欧洲老牌连锁零售企业,进入中国以后,1999年想推出自有品牌“家优鲜”。家乐福给“家优鲜”提了两个标准,一要食品安全符合欧盟标准,二要种植参照GGAP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这么严苛的要求,在当年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匹配。家乐福通过国家农业部找到省农业厅再找到市农业局,要求推荐种植技术好的蜜柚供应商,漳州市农业局推荐了庄怡果业。与此同时,家乐福在自己的供应商里面找商品化程度高、品质稳定性强的蜜柚供应商,也找到了庄怡。两条路线,最终都聚焦在庄怡,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从1999年开始,庄怡果业和家乐福技术部一起攻关“家优鲜”蜜柚标准,协同进化。经过2年时间的打磨,“家优鲜”蜜柚正式上市,最终在中国落地实施。至今16年时间过去了,庄怡果业和家乐福持续稳定合作。
三、国内零售企业“供应链服务商”现状
国内生鲜水果零售有五类渠道,我将这五类渠道的“供应链服务商”成熟度划分为五个级别用星星表示,最高级的是五星。
★★★★★ 规模型连锁企业
比如百果园,目前全国1700多家店,今年营业额目标80亿。
百果园极为注重产品标准和品质,也一直在发力,寻找稳定的“供应链服务商”。
为了这件事,百果园甚至登高一呼组建“优果联”,要寻找100个“供应链服务商”。
同时,百果园提出大胆的口号,要帮助100个“供应链服务商”成为上市公司。
★★★★ 有规模的微商
比如农特微商,刚刚完成融资,估值过亿。
农特微商从一开始就发力上游“供应链服务商”,再通过大件物流,借助微商直达消费者。
虽然微商的体量很小,上游“供应链服务商”规模也很小,但已经能看到联体协作的雏形。
★★★ 社区生鲜连锁
比如钱大妈,已经开设了260家门店,今年营业额预计过10亿。
钱大妈属于典型的区域性社区生鲜连锁,以华南为主,辐射珠三角。
通过前期的量的积累,钱大妈已经在尝试“供应链服务商”,先从土猪开始突破。
★★生鲜电商
差异比较大,有供应链基因的做得还行,比如天天果园、每日优鲜;没有生鲜供应链基因的做得就比较差,比如拼好货。
生鲜电商希望把全产业链的事情都做了,自己去基地买,自己建仓,自己分选,自己卖。
再加上“低价”思维,这个事情就特别难了。
★连锁超市
比如华润万家,属于实力非常雄厚的国企,也很注重生鲜。
问题在于连锁超市依然沉溺于传统的“低价思维”,过分关注“性价比”,即便想找“供应链服务商”也力不从心。
又要好又要便宜的诉求,如今连消费者自己都不太相信了。
结论
1、生鲜连锁企业稳定扩张的前提是先找到符合要求的、高标准的“供应链服务商”。
2、找“供应链服务商”,自己要先建立一套标准,从而实现“非标产品的相对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