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搅局“双11” 网购+理财角逐差异化
2015-11-12 15:39:49
1062
0
通信信息报 
  电商各自摩拳擦掌,终于迎来了“双11”购物狂欢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阿里、京东、早点儿等众多互联网金融品牌都趁着双11拉拢人心。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仅提供了支付、周转、信贷、分期、众筹等配套性服务,其本身也开始作为主角抢班夺权,成为实物商品之外的另一个主战场。

  早在两年前,淘宝理财、聚划算等就已在双11开售基金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在双11当天的支付宝总成交额高达9.08亿元。今年,随着蚂蚁聚宝的发布,预计其将与淘宝、天猫合作发出更大的动作。挖财、理财通等综合理财平台近日也推出了专门围绕双11的理财产品。挖财甚至从理财管理跨越到资产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规划和平衡自己的消费。

  互联网金融搅局“双11”

  今年是双11推出的第七年,“买买买”已经不是唯一的主题,越来越多的“剁手族”在为血拼准备的同时,也开始站在自己资产管理的角度,考虑规划自己的投资和现金的使用,力求让钱花得更加值得,甚至让自己的现金有所增值。

  为顺应这一趋势,大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搭上了双11的顺风车,纷纷推出了活动,这其中不乏电商系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蚂蚁花呗在今年双11前就已完成系统性能优化,可支持每秒4万笔的交易峰值,支付成功率高达99.9%。此外,蚂蚁花呗还宣布推出双11临时消费额度。

  苏宁金融、京东金融纷纷派送出“光棍节理财大礼包”,以期借助双11契机,继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揽客圈地。京东旗下的信用支付产品京东白条除了3000万的优惠券外,还大打免息牌,整体投入市场费用超过2亿元。此外,在整个双11期间,京东白条还将与京东金融的其他业务进行紧密深入的合作。

  不止是这几个互联网巨头公司,卡牛信用卡管家信贷超市也推出了5000万消费贷款免息活动。用户只需要在活动期间成功申请“信用钱包”贷款,就可以获得相对于授信金额利息的免息金,并可抵消所有利息。

  而P2P平台更是下了血本,纷纷打出“双倍收益”的噱头。众所周知,P2P平台的收益本来就很高,“双倍收益”能达到多少呢?比如,麦子金服旗下一款理财平台财神爷爷推出了“双十一剁手大奖”,该平台收益为8.88%,如果用户在11月1日—11月11日之间未提现,可在11月12日当天收益翻倍,享受一天17.76%的收益。

  互联网金融+网购模式成新潮

  双11到来,网购氛围愈发浓厚。在央行双降,同时彻底放开银行存款利率限制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理财的冲击愈发激烈。网购一族在“血拼”之时,投资和现金的使用也逐渐成为其考虑的范畴。人们发现“双11”成为一年中财务最容易出状况的时间节点,因此管资产的需求越发旺盛,平衡好消费、投资、杠杆、信用的人,才是“双11”的大赢家。

  目前,各大“宝宝”们的收益越来越低,所以,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转向了另一个方向。米庄理财创始人陈成庄表示,简单的发红包、提高收益,对用户的作用和吸引力越来越小,如果能跟生活场景息息相关,反而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今年双11备战早已开局,互联网金融销售被市场普遍看好,其中,理财产品的销售仍是重中之重。如果以2013年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从互联网手段进化到包括记账、管钱、赚钱、借钱、信用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由此可见,其对双11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配套支撑,更是与双11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消费者必不可少的金融锦囊。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于个性化、生态化、融合化以及智慧化。随着80、90后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人群,年轻人消费观念更加多样开放,加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社会主流消费偏向于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因此与之匹配的灵活多样的网购+理财产品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互联网金融产品暗藏风险,消费者需理性

  经过7年的发展,双11已经从单纯的网购模式逐渐渗透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基金、互联网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入到双11大潮中来。但互联网金融产品危机重重,其中暗藏不少风险。

  首先,各种套现问题层出不穷。其实传统的线下信用支付类产品也一直面临着同样的套现问题,其滋生了各种灰色产业,如代办信用卡、各类贷款或者公积金提取等。如今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以及各种校园领域的金融分期消费开始兴起,而正是这种分期和赊账的消费方式给了很多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其次是信息泄露的问题,此前,支付宝安全漏洞导致了大批信息泄露问题广受消费者诟病,而在众多中小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中,个人信息的泄露更是屡见不鲜。一旦信息遭到泄露,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便受到威胁。

  最后,诈骗横行也让消费者痛苦不已。目前我国网络诈骗产业链规模已超过千亿,而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网络诈骗更是犯罪猖獗的领域之一,大批打着高收益的P2P理财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2014年曝光的45%收益理财产品就是一宗涉及资金超过100亿的互联网金融欺诈大案件。

  无论是电商系,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中的风险仍需投资者慧眼甄别。即便是品牌实力较强的互联网平台,也很难说绝对安全。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血本无归的教训不在少数。对于那些看似划算的“小恩小惠”,消费者还是弄明白后再下手,毕竟各种“没说清的规则”和“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的规定,会让人“上船容易、下船难”。

  此外,消费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虽然提供了各种“贷款”使透支消费更加方便,但消费者不能盲目消费,否则将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