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为啥注定要被颠覆?
2015-08-26 15:23:00
773
0
品途网 李宇欣
  

       老百姓对于出租车行业最大的诟病是打不到车,早先我们认为原因是出租车公司为了保证满载率而不增加出租车的数量,但是实际上出租车的满载率一直不高,这就存在了打不到车与拉不到客之间的矛盾。

  拉不到客,出租车满载率仅为60%左右

  从上海市交通委获取的数据看,截至2014年底,上海出租车运营车辆数为50738辆,2010年到2014年上海年均新增运营出租车辆数不到200台,年均增速仅为0.4%。运营车辆数的增长停滞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出租车辆数与出租车运营牌照实施严格的管控。

  出租车需求增长的放缓使得2009年到2013年上海出租车的满载率一直维持在62%左右,而上海投放新的出租车牌照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车辆的满载率,由于满载率并未突破阈值(约为65%-70%),因此新增投放车辆数微乎其微。

  出租车载客人数下滑,出行方式多样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市人群乘坐出租车的比例在增加,此前对价格的敏感度在降低,但是实际上出租车载客人数却在下滑。自2010年在世博会的带动下创下313.6万人次的历史最高值后,上海出租车的日均载客人次呈现逐年回落的态势。

  年日均载客人次仅为283万,较2010年的峰值减少了10%。而单车日均载客人次也相应下降,从2010的62.7人次降低至 2014年的55.8人次,减少了11%。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区拥堵情况的加剧以及专车等新兴形式的冲击。近年来上海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包括出租车、轨道交通、公交车等)迅猛增长,从2009年的1404.7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804万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5.13%。

  承包型公司化模式,每天为份子钱奔波

  国内出租车行业绝大部分采用的是承包型公司化模式,出租车的产权和经营权归公司所有,司机按时间向公司支付承包费用(即俗称的“份子钱”),经营收入归司机所有,而公司则为司机支付四金,并承担车辆保养维修费用。

  近年来,一些出租车公司也开始试行“买断式租赁模式”,司机可以花一定费用买断一辆新车的4年租赁权,同时每月再向公司缴纳固定的管理费,出租车公司方面则不再为员工缴纳“四金”以及保养维修费用。

  这种新的模式具有自身的优点,对于企业而言,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所需承担的费用和人员方面的压力,对于司机而言,与承包模式相比,司机在买断模式下的月均支出也要少于承包模式。但是目前这一模式占出租车市场的比例仍然很小。还有一部分出租车属于个体运营,他们通常选择挂靠出租车公司旗下。

  盈利模式单一,出租车收入增长受限

  在上述的运营模式下,出租车公司当前的盈利来源也非常单一,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出租车司机定期缴纳的承包费用。除此之外,出租车公司还有少量的收入来源于广告业务、电调费以及买断式租赁等模式下的管理费。

  企业承包费用收入的增长受到了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为了减轻出租车司机的负担、提升其收入,各地多次多次下调出租车承包指标(司机缴纳的每月牌照使用费)的上限,这无疑压缩了出租车企业可从每辆出租车上获得的收入。另外,牌照投放的控制也使得出租车企业无法依靠扩大运营车辆的规模获取增量收入。

  在传统收入来源增长受限的背景下,单一的盈利模式直接导致出租车企业收入增长乏力,部分公司出租车业务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以运营车辆绝大部分位于上海的强生控股为例,公司出租车2014年业务收入为11.52亿元,较2011年下降13.3%,单车每月收入下降约1350元,与“份子钱”下降幅度基本一致。

  移动出行时代,打车应用和专车兴起

  我国一二线大城市中,“打车难”一直困扰着出租车行业,乘客打不到车、司机空载,司机和乘客之间存在着信息和资源的高度不对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打车应用(如滴滴打车)将司机和乘客连在一起,其良好的使用体验吸引用户使用,为司机和乘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出行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此时,专车也应运而生,如滴滴专车、Uber与神州专车等,专车服务满足市民出行方式的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的需求,是分享经济的典型代表。

  目前已经很多人使用,他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就不多详述,我们也来看看他们的盈利模式。目前滴滴专车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司机收取每次乘车费用的20%-30%作为平台费。Uber也是类似,目前的商业模式为:在欧美地区,向司机收取每次乘车费用的20%作为平台费。

  我们目前尚没有获得滴滴的盈利数据,但是2014年Uber实现净收入4.15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99.5%;2015年一季度,Uber的净收入仍然保持着高增速,净收入达到2.32亿美元。Uber经历了多轮融资,其估值从天使轮约400万美元跃升至约5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

  传统出租车收到冲击,效率亟待提升

  移动用车使用率提升对出租车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打车软件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了车辆与乘客在地理位置上的匹配,虽减少了出租车空载率,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出租车电调业务,因此直接减少了公司电调费的收入;另一方面,移动用车的出现使得滴滴等公司获取了海量用户资源,通过入口的占据,滴滴等推出的专车等业务分流了出租车的客源。

  面对打车平台与专车的冲击,对出租车公司而言,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不仅是拥抱互联网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用车服务、重构出行模式的必经之路。出租车行业天然的特点使得互联网的介入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配臵效率、响应速度、顾客体验。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和完善,互联网对出租车行业的渗透也将会愈来愈深入。
点赞
收藏
李宇欣
共发表1篇作品